娘惹繡履風華演繹南洋僑夢  蔡敏婕

 「我母親1952年結婚時,那個年代的女孩子,都盼著婚禮上能穿上娘惹珠繡鞋,這是幸福的象徵。」新加坡華人收藏家梁順源8月29日在廣州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土生華人文化不僅是東南亞的文化瑰寶,更記錄著中華民族多元融合的歷史。

 當天,「南洋僑夢繡履風華」娘惹珠繡鞋展在廣州華僑博物館開幕,現場展出娘惹珠繡鞋等近百件(套)展品,讓觀眾領略峇峇娘惹文化的獨特魅力。

 峇峇娘惹,又稱「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15世紀,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的人移民至東南亞,與當地人通婚的後裔被稱為「峇峇」(Baba,指男性)「娘惹」(Nyonya,指女性),他們逐漸在馬來西亞檳城、新加坡等地定居。

 在文化習俗等方面,峇峇娘惹群體繼承了中華傳統,同時又吸收了馬來西亞人的語言、服飾及飲食習慣,形成極具特色的文化體系。直至今日,這一群體仍是當地社會的組成部分。

 以珠繡為主要裝飾工藝的娘惹珠繡鞋正是峇峇娘惹族群多元文化交融的具象化表達。展廳裡,一雙雙雅致艶麗的娘惹珠繡鞋格外亮眼,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拍照。梁順源介紹,一雙娘惹珠繡鞋需要繡上萬顆米粒般大小的珠子,耗費數月的辛勞,千針萬線勾勒方能製作完成,因此珠繡鞋也是娘惹耐心和勤勞的象徵。

 「從工藝到圖案,珠繡鞋的每一處細節都承載著文化印記。」梁順源稱,早期刺繡的圖案通常為牡丹、鳳凰等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後受當地馬來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出現了玫瑰、百合等圖案,體現峇峇娘惹文化的兼容並蓄。

 展覽中的精品珠繡鞋,珠子雖小卻帶有類似鑽石的切面,在光線下熠熠生輝。梁順源說,「帶切面的珠子,過去工藝要求很高,據我瞭解主要來自捷克。」

 怎麼算一雙好的娘惹珠繡鞋?在梁順源看來,優質珠繡鞋首先要過「工藝關」:珠子的排列間隔必須嚴絲合縫,既不能過疏顯得鬆散,也不能過密導致鞋面鼓脹,「每一顆珠子的位置都要精準,差一點就會影響整體質感。」

 配色則是另一大關鍵。「顔色搭配錯了,再精緻的繡工也白費。」梁順源透露,不少師傅在製作過程中,若發現配色出現瑕疵,會毫不猶豫地將已完成的部分全部拆掉重繡。

 在峇峇娘惹文化中,每逢重要節日或生日、婚禮日等,娘惹便會身穿鮮艶的卡峇雅和紗籠,足踏珠繡鞋,佩戴華麗首飾盛裝出席。娘惹珠繡鞋更是娘惹新娘必備的嫁妝,娘惹出嫁前精心縫製珠繡鞋,表現自己的賢惠能幹。

 而峇峇娘惹婚禮是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儀式之一,融合中華傳統婚俗與馬來文化元素,儀式複雜隆重,需12天才能禮成,在此期間娘惹新娘最多可更換12雙不同的珠繡鞋。◇(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