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渴遊戲》以時下流行的美食文化和餐飲競賽為包裝,由憑藉《模犯生》走紅的明星女演員茱蒂蒙領銜演出,試圖烹調出一場關於食物、階級與人性慾望的盛宴。泰國電影常見對貧富懸殊的展現、基層人物在生活裡的苦苦掙扎以及偏向煽情手法的親情描述,均有出現在街頭小吃熱炒廚師歐伊(Aoy,茱蒂蒙飾)的成長經歷裡,廚藝片段呈現得也如演出般華麗,亦不乏奢華的富豪生活場境,歐伊與名廚保羅的鬥法好比動漫般節奏緊湊,你來我往的較技看得賞心悅目,各種元素的混搭盡可能滿足了觀眾的視覺需求,然而過於雜亂卻無法突出故事訊息,演員就角色的心理也呈現流於表面,想要深入挖掘社會議題也略見不足。
那是小攤廚師歐伊走進高端美食世界的成長歷程,她目睹上流社會人士在名廚保羅的食品跟前,全都幻變成飢餓的原始野獸。歐伊從原來驚嘆保羅的技藝,到最後個人無法在違反道德和法律的界線而「販賣」美食,她最終發現自己只是商業鬥爭下一隻被利用的棋子,因此選擇回歸到起點去,決心重新出發,要循正確之道達到理想。從街頭小攤踏入精緻餐飲的殘酷世界,本應是一段充滿張力的成長旅程,電影試圖透過歐伊的眼睛,揭示上流社會的浮華與基層生活的反差,食物作為階級的隱喻本應貫穿始終——精緻料理對比街頭飽足、奢華宴席對比民間飢餓,可惜這種對立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探討食物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文化意義與情感價值。
電影也嘗試從歐伊和保羅的對話及對決中,展現二人對美食理念的重大分歧:歐伊追求溫度與人情,保羅則崇尚完美與權威。這個在美食動漫經常出現的哲學對話劇情,以真人化呈現使得更實在和引人深思,那是關乎食物的靈魂與技術之爭,但卻在劇情的單向推進中,被簡化為善惡二元的對立,缺乏更多細膩的側寫作為支持。名廚保羅的角色塑造扁平,擁有高傲冷酷的外觀,在廚房裡專橫卻也懂得迎合政商名流的喜好,他代表著精英主義與慾望沉淪,原可更深入打造以代表社會中某個特殊的階級群體,可是《飢渴遊戲》中則僅僅成為襯托完美正義的歐伊,一名僅止於劇情需要的反派角色而已。
歐伊的心理變化是電影裡的另一核心,她從純真到迷失,再到覺醒,這條心路歷程理應充滿層次與矛盾。然而,導演在呈現這些轉折時,過度依賴外在事件推動,而非內在情感的細膩積累,致使角色的掙扎與突破,顯得有些單薄而缺乏說服力。演員雖具魅力,但在劇本與導演的局限下,未能完全展現角色應有的複雜深度,每每只能流於瞪目、落淚和不知所措的呆立,情感展現欠缺立體化,哪怕是劇終頓悟了美食之路和親人的愛,木納的表情似乎並沒有讓角色顯得更酷,情感的溫度比起熱炒的美食來得更冷。《飢渴遊戲》無疑是一部具有商業吸引力,的作品,但以更高的標準審視,電影在闡釋社會批判與人性探索的課題上,顯然錯失了更深刻發掘的可能,如當中的意猶未盡會令你感到一絲飢渴,也許這道課題的熱炒便需要由你自行延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