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口)如果的相遇  泳藍

 漫畫書預言的七月日本大地震慶幸沒有發生,之前備受壓力的旅遊業迅速復甦,種種擔憂也好像完全沒有發生過似的。其實預言日本地震的說法每年皆有,科學家也表示當前正值地殻運動的活躍週期,只是「三一一」大地震留下的創傷不只限於人命傷亡,也讓日本國民對於災難相關的情緒或行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你的名字》被推崇為浪漫絢爛的愛情動畫,但那同是一部刻畫當代日本集體創傷記憶的回憶錄,新海誠藉著對記憶和失去的反覆敲問,在時空交錯穿越的設定下,向觀眾展現出他希望的「如果」。

 電影中虛構的系守町,彷彿是東北災區的縮影——寧靜的鄉村突然被天降災難摧毀,無數生命瞬間消逝。彗星墜落的設定與海嘯摧毀城鎮,同樣顯示人類在大自然力量下的卑微。三葉與瀧跨越時空的奮力救援,正是對災難無力感的一種被浪漫化的抵抗。事實上,人類在面對不可抗力的災難時,究竟又能守護甚麼呢?電影核心的「結」的概念,既是神社信仰的隱喻,也是人與人、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連結。在現實中,地震摧毀了無數這樣的「結」,而《你的名字》試圖通過電影影像重新編織這些斷裂的紐帶。瀧尋找系守町的過程,宛如災後人們搜尋親友的寫照,而小鎮居民最終獲救,則承載著「如果當時能預警」的集體願望。

 三葉與瀧在電影裡經常表現對前事的遺忘,「遺忘」主題的雙重性也成為了《你的名字》最浪漫的,也是最殘酷的地方。角色們逐漸失去對彼此的記憶,內心的觸動卻驅使彼此互相尋覓,及至推演到所有人,它反映了人們災難創傷導致的記憶模糊,也暗示著時間對傷痛的撫平作用,三一一大地震後的日本社會,既要記住傷痛,又要繼續前行。

 新海誠用唯美的畫面將創傷轉化為希望敘事:黃昏時刻的時空交界、兩人最終的重逢,都傳達出「即使失去一切,仍有重新連結的可能」的信念。這種處理不同於傳統災難題材的沉重,而是以青春為載體,輕柔地撫摸時代的傷痕。《你的名字》最終成為社會治癒過程的一部分,它讓觀眾在淚水中體驗失去,又在希望中得到慰藉。這部電影證明,動畫不僅是逃避現實的媒介,更是處理集體創傷的強大藝術形式──不需要強逼對傷痛的忘記,而是帶著記憶繼續尋找相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