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東講西)香港劫案的奇特選擇 明俐
經濟下行時,搶劫案往往隨之增多。過去香港的劫案多瞄準金舖、銀行,這類目標雖價值高,但作案成本不菲,需充足人手與裝備,唯有葉繼歡、張子強等悍匪才敢鋌而走險。
除了這些常規高價值場所,麻雀館等現金交易密集之地,因類似賭場的特性,也常成劫匪目標。而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竟有匪徒將主意打到了更出人意料的地方。
一九四七年七月七日凌晨,李璇殯儀館發生了香港歷史上首宗殯儀館劫案,數名持械匪徒趁深夜闖入,威脅恐嚇正在守靈的家屬與親友。這起案件的暴力行徑在當時震動社會,《華僑日報》曾以《夜深三賊 刦殯儀館》為題報道,只可惜因年代久遠,相關文獻記載有限,難以進一步核實細節。
匪徒選擇殯儀館下手,或許是看中這裏的特殊性:一來常人難以想到此處會遭劫,防禦鬆懈,成功率可能更高;二來推測受害家屬或許是大戶人家,甚至死者可能有貴重陪葬品,才吸引了他們鋌而走險。這種「打劫陰司路」的行徑,本是戲曲中的情節,竟成了真實事件。
相較之下,澳門的殯儀館因鄰近警局,安全性更有保障。從金舖銀行到殯儀館,不同時代的劫案目標變遷,既反映了社會環境的變化,也讓人看到匪徒為求財不擇手段的極端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