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清甜)也談「沒苦硬吃」 初航
最近,常聽到一些年輕人在網絡抱怨老一輩人「沒苦硬吃」。老一輩人「有福我不享,沒苦我硬吃,沒病我找病,有病我硬扛」引發不少年輕人的吐槽。
老一輩人「沒苦硬吃」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空調捨不得開,結果熱出病來;洗衣機放着不用,手洗床單把腰扭傷了;新鮮飯菜不吃,要先吃剩飯剩菜;小毛病不肯去醫院,拖到最後只能花大錢做手術……這些被年輕人詬病的「自討苦吃」,令人啼笑皆非。這些看似荒謬的行為背後,其實有跡可循。三年自然災害導致物資短缺的飢餓是刻進老一輩人骨骼的記憶。物質匱乏時代走過來的那一代人,容易導致「生存焦慮」,即對資源隨時可能消失的擔憂心理慣性。再者「儉以養德」、「勤儉持家」這種觀念深深扎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使得老一輩人往往將節儉視為一種道德責任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對於他們來說,節儉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對道德準則的遵循。對老年人而言,勤儉節約是他們生活的座右銘,而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消費本身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其實這並非單純的「對錯」問題,而是兩代人對生活方式、物質觀念的不同理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不少老年人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仍停留在以前,依舊把「吃苦」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相較之下,年輕人在苦的時候會苦中作樂,有福時也能盡情享福,應被看作一種豁達的人生觀。或許每一代人都需要苦難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就像樹木需要年輪來記憶時光。只要不刻意將苦難美化和崇高化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