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北京通州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    羅鑫

大片綠植環抱、各色花朵爭艷、水系蜿蜒流淌,古城門景觀恢弘壯麗,不遠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充滿現代感……在北京通州路縣故城遺址,遺址公園及其南側遺址博物館近日面向公眾開放。

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將通州建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有力填補漢代縣級城址考古學術空白,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如今,這個遺址正綻放出新的光彩。

路縣約在西漢時期建城,臨河選址,平地起建,達到當時常規縣城的規模,是郡縣制在北京地區推行的重要實物見證。經考古發現,路縣故城平面近方形,有城牆、城門、壕溝和道路等重要遺跡。城牆總長2300多米,城址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

從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南側的「歷史之眼」入口進入,窗明几淨的大廳裡,天花板裝飾著充滿幾何美感的文物紋飾,古今彷彿在此交匯。

沿著下沉式階梯步入展陳空間,遺址展廳、陳列展廳、臨時展廳次第展開。展覽精選路縣故城遺址考古出土的文物200多件(組),講述著路縣故城遺址從戰國至明清時期沒有斷層的歷史。

走進遺址展廳,魏晉時期的窯爐遺址、漢代的水井遺址得到原址保護,玻璃棧道下的遺址剖面氣勢恢宏。設置人物模型、播放數字光影動畫……古人製陶、取水的場景在遺址上「活起來」。

路縣故城遺址是以漢代路縣故城城址為核心,由城內遺址區、城郊遺址區、城外墓葬區構成的大遺址。大量水井遺跡被發現,觀眾可以從中一窺先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活動。

在陳列展廳,一塊數字屏幕上,在城郊遺址區發現的一座大型木構水井得到「復原」。「這座水井修建於戰國時期、廢棄於西漢早期,出土的不少文物與先民生活密切相關,充分證明在戰國時期就有人定居於此。」講解員說。

這座水井出土的文物中,一個帶有戳印「亭」字的陶罐格外引人注目。據介紹,秦代大都小邑均設有市亭機構,以管理手工業生產和銷售。陶器、漆器完成製作後,需經市亭機構檢驗合格,並加蓋帶有「市」「亭」字樣的印記,方可進入交易流通環節。

遺址內外出土的板瓦、筒瓦和瓦當等建築材料在展覽中亮相,文物上不同的紋路訴說著它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共同對城內存在官署等較高等級建築進行實證。

北京地區「最早的開顱手術」在路縣故城遺址出土的一個女性頭蓋骨中得到證實,反映了漢代的醫學成就。這個頭蓋骨上,一個橢圓形穿孔顯而易見。

路縣、通路亭、潞縣、古潞城、通州、通縣……展覽中,一條時間軸線標注著歷史上路縣故城的各個名稱,它幾經更名卻始終生生不息。

展覽中,唐代幽州潞縣縣丞艾演的墓誌是一大看點,這塊墓誌上的文字時隔千餘年依然清晰可辨。根據墓誌的記載,墓主人艾演葬於「古潞城南一里平原」。這裡的「古潞城」即路縣故城城址,「南一里」則表明了墓葬與城址的位置關係,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臨近展覽尾聲,兩座從路縣故城城址周邊遷移至此的墓葬吸引不少觀眾駐足。一座遼代仿木構磚室墓保存較為完整,裝飾繁複。墓室周圍設有階梯、觀墓平台,觀眾可以走到高處,俯瞰圓形墓室、折尺形棺床。

「這座墓非常重,為了讓它在展廳中得到完整呈現,工作人員不僅加固了地基,而且運用數字掃描技術對磚石構件進行標記、編號,拆解後再在展廳中重新復原。」講解員說。

除了文物的展示闡釋,文創產品的開發、漢風景觀的打造、沉浸式研學活動的開展等,讓路縣故城的古韻與今貌在遺址公園、博物館中濃縮。「隨著路縣故城遺址考古工作的持續推進,新的考古成果將被不斷融入到博物館展廳之中,更好地展現這座『千年之城』的前世今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孫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