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韋帕」雖然離開了,但有一疑問卻始終纏繞心頭,揮之不去。那就是近在咫尺的珠澳或者粵澳之間,為甚麼在颱風來臨時,仍用不同名稱的信號來做警示?
大體上,當澳門由三號風球轉為八號風球時,珠海也由II級預警升級為I級預警。澳門一旦宣布要掛出八號風球,則就停課停工,賭場也要停業,但治安警察局、消防局、醫院等提供緊急服務的部門仍維持運作。珠海方面就急回應提升為I級後,即開始所謂的五停,即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業。當然,特殊部門也除外。
是不是八號風球就等同I級預警呢?這個可能真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說清楚其中的子丑寅卯。為甚麼就不能用相同的機制和名稱呢?在澳門(包括香港)沒有回歸之前,各行其是,各自為政。可以說得通。但回歸之後,尤其是粵港澳成為大灣區之後,又特別是粵澳有了橫琴深度合作區之後,依然連防颱風的預警信號都不一致,給民眾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甚至是混亂。
例如,居住在珠海等內地的數萬澳門市民,還有十幾萬居住內地外勞,每遇颱風天氣,就得想方設法打聽澳門何時掛八號風球,不時詢問幾時降下八號風球。可能有人會說,這有甚麼難度,上網一杳不就一清二楚?說明講此話之人,完全不知曉實情,沒有過此類遭遇。別看表面上珠海澳門之間僅隔一個海關,說得稍微誇張一點,抬腳就到。但在珠海要上澳門的網絡,那就是一個字:難!須知,內地在網絡上,是限制的。要想上境外網,除非「翻牆」,但那又屬違法之列。有時有些資訊也可查詢到,只是會出現一大堆,並且多是以前的。你得有耐心,慢慢的一條一條分辨,費時又費力。
故在那些牽涉自然災害的事情上,特別是帶有突發性質的,粵港澳大灣區應該逐漸統一預警標準、信號,讓民眾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