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清甜)商場為何越來越少人逛?  初航

曾幾何時,逛商場是不少人週末的固定活動。聚會、購物、吃飯、三五好友相聚,似乎不去商場就少了點樂趣。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樣,近年越來越少逛商場了,偶爾週末出門逛街時,發覺逛商場的人越來越少了,半年前可能還非常火爆的商場,突然間就開始變得蕭條,或者宣布正在改造升級,更有甚者關門倒閉了。更不用說時不時見到很多大城市的知名老牌商場紛紛關門倒閉的新聞報道。即使那些倖存下來的商場,很多也都是門庭冷落,門可羅雀……

為甚麼現在大城市的商場越來越少人逛,越來越難以經營下去了呢?

從宏觀層面來看,商場經營越來越不景氣,和整體消費疲軟有一定關係。以前消費能力高漲的時代,大商場裏人聲鼎沸;隨着我國近年消費能力萎縮,消費者負債壓力上升與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者不得不減少消費頻次,以便儲蓄資金。商場自然也就大量商舖空置,客流稀少。

除了宏觀層面的因素之外,商場的困境,還有來自電商的衝擊。線上團購、外賣和電商的普及,使得線下購物逐漸失去吸引力。網上購物的「便利」和「實惠」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足不出戶」完成所有的採購需求。

除了外界因素之外,商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還和自身的經營有直接關係。國內商場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嚴重同質化,同樣的飲食,同樣的服裝珠寶品牌,同樣的電影院……十幾年不變的商場格局,讓消費者越來越缺乏逛的興趣。一杯奶茶,五樓或B1層尋覓美食,路過一樓吐槽幾句價格高昂的大牌,再去無印良品猜個價、周大福問下金價,幾乎已成為全國通用逛商場的模板,結果就是商場遛了一圈,手裏甚麼也沒有購買,居然是現時不少人逛商場的常態。

實體商店高昂的價格也讓許多人「高攀不起」。店舖租金、各項成本讓商場實體店的價格難以下調,再喜歡的商品,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很多時候也只能望洋興歎,望而卻步……

如果商場不轉型,越來越少人逛,真怕這些承載了無數人的購物記憶的商場,在市場的洪流中逐漸消失,成為時代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