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知)我國空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 張泉

 新增195台(套)監測設備,觀測能力覆蓋日地空間全圈層,將顯著提升中國空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

 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二期通過國家驗收,這個巨大的「監測網」,助力中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什麼是空間天氣?為什麼要開展空間天氣研究?

 據介紹,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活動引起的日地空間環境在短時間尺度上的變化,被稱為空間天氣。災害性的空間天氣會對衛星、通信、導航、電力系統等造成不良影響。

 「日地空間是當前航天活動、空間開發利用的主要區域,被認為是陸海空環境之外,人類活動的『第四環境』。」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主任李暉說,掌握日地空間環境特徵,揭示空間天氣變化過程及規律,既是科學研究前沿,也具有重要經濟社會價值。

 子午工程二期構建了怎樣的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

 據介紹,子午工程旨在通過廣泛分佈的多種類型觀測設備,對日地空間環境開展全方位監測,探索空間天氣變化規律並開展預報預警。

 子午工程一期沿東經120度附近和北緯30度附近部署了15個觀測台站,建設了87台(套)不同類型的監測設備,已於2012年正式運行。子午工程二期在一期基礎上,新增了16個台站、195台(套)監測設備。

 「目前,一期、二期已實現融合運行,沿東經100度、東經120度附近,北緯40度、北緯30度附近形成『井』字形佈局,在我國本土、地球南北極區實現對日地空間的協同網絡化監測。」子午工程二期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徐寄遙說。

 子午工程二期性能如何?

 「子午工程二期具備從太陽表面爆發、行星際傳播,到地球空間響應的全鏈條追蹤的地基監測能力。」徐寄遙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聯合15家國內單位協同攻關,建成了一批大型監測設備,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例如,部署在四川稻城的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實現了最大視場達10個太陽半徑的連續穩定的太陽射電成像;部署在海南儋州的陣列式大口徑激光雷達,信號靈敏度達國際同類設備的100倍至200倍。

 試運行期間,子午工程二期成功捕捉到2024年5月的超級磁暴事件,完整記錄了日地空間環境對太陽活動響應的全過程,展現了對空間天氣事件的快速、高精度、全局監測能力。

 「子午工程二期將為我國空間天氣預報預警提供關鍵自主數據支撐。」李暉說,同時,我們也將同全球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為更好認識「第四環境」、開發利用空間資源、共同應對空間天氣災害等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