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緯21度的陽光穿透診療室的窗戶,蒸騰的藥香中一場獨特的康養旅居熱潮,在中國西南邊陲的西雙版納悄然興起。
2024年,超過68萬旅居客湧入這片熱帶雨林。他們不僅為這裡溫暖的氣候和迷人的自然風光而來,更被一種古老的治療方式所吸引——傣醫睡藥療法。這種被稱為「暖雅」的傳統睡藥療法,如今已成為西雙版納康養旅遊的「新寵」。
走進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睡藥室,濃濃的藥香瀰漫,6個治療室「睡」無虛席。接受睡藥治療的人們躺在鋪滿溫熱傣藥的床上,全身被傣藥包裹。大廳的休息區,結束睡藥治療的人們裹著大毛巾,喝著醫院提供的熱飲,大汗淋漓。
「熱乎乎的藥材包裹全身,睡一覺起來神清氣爽。」剛剛結束睡藥療法的徐女士說,睡藥療法不僅放鬆身心,還有助於治療她的失眠。
來接受睡藥治療的旅居客,不少是來自北方的「候鳥老人」。徐女士來自黑龍江省,退休後在西雙版納旅居兩個月了。除了西雙版納的氣候和美食,她最喜歡的就是當地特色的傣醫藥療法。
「這不是簡單的藥蒸,而是傣醫『四塔、五蘊』理論的實踐。」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傣藥製劑中心主任趙應紅介紹,傣醫學是傣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疾病防治實踐中,不斷摸索、實踐、完善、積累出的一門傳統醫學。
睡藥,即睡藥療法,傣語中稱「暖雅」,分為熱睡和冷睡,是較具特色的傣醫外治療法之一。趙應紅表示,現在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大部分人體驗睡藥是為了保健。
趙應紅介紹,睡藥療法中,配製好的藥方,要經浸泡、蒸製等工序,處理完後平攤在睡藥床上,與特製藥酒混合,待溫度適中,一半平鋪,讓患者平躺在藥上,再覆蓋上剩餘的一半藥,包裹周身(除頭面部外),再用不透氣的無紡布包住,覆蓋被褥保溫,一次治療時間約30分鐘。睡藥有開汗孔、通氣血、除濕毒、止疼痛的目的,可用來治療風濕病、月子病、肢體關節疼痛等。
除了睡藥療法,拖擦療法、熏蒸療法、刺藥療法等都是傣醫藥的特色療法。近年來,傣醫藥得到了相關政策扶持,實現了更好傳承發展。2011年,睡藥療法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專門培養傣醫藥人才的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傣醫藥學院在西雙版納建成並開始招生;2022年,傣醫藥療法被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體驗民族醫藥不僅在醫院內,也在醫院外,在集市上。近日,在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舉辦的中傣醫藥文化宣傳週活動上,不少旅居客一大早就在醫院門口的傣醫特色療法展位前排起長隊,在傣醫把脈諮詢區把脈諮詢後,遵醫囑選擇適合的療法,還有養生茶飲、養生糕點、傣藥文創、中傣藥材辨識等特色活動可供體驗。
「傳統醫學正在與現代康養旅遊融合。」雲南師範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曲凱音認為,西雙版納依託「醫療+氣候+文化」三維優勢,正在打造區別於傳統候鳥式旅居的深度體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