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戲裡,我總是秒選「經驗值加速」——那串跳動的數據流像誘人的糖果,能讓角色在熒幕前貪婪地吞噬本需數月跋涉的成長。至於「寶物掉落率」「敵人減傷」?虛浮的誘餌而已,如同考試前夜臨時抱佛腳的考題範圍,遠不如「等級即正義」的鐵律讓人亢奮。
「快點長大吧!」這句話曾是父母嘮叨的咒語,如今卻成了我腦內的系統提示音。當數學卷子上的代數幾何像外星符號般飄落,當同學討論的搖滾樂隊我連名字都拼錯,我終於明白:現實世界,原來也是場永不關服的生存遊戲。
直到某天,AI突然改寫了遊戲規則——
班長用AI三秒繪製的班徽草圖,比我在美術課上摳破橡皮擦的傑作更像藝術品;寫作社的學姐把AI推薦的詩集當成靈感作弊器,那些「雲層是天空的淚痕」「鐘擺偷走了時光的沙漏」的句子,讓她連續三週被登在報紙上;最荒謬的是後排那個總被罰站的混世魔王,竟靠AI寫的檢討書賺足了班主任的眼淚。
「這不是作弊嗎?」我質問道。他嚼著珍珠奶茶的吸管冷笑:「你打怪不喝紅藥水?你刷題不用搜題APP?」
我語塞了。
我們這代人,生來就活在「加速外掛」裡。我們用TikTok演算法吞噬碎片時間,用ChatGPT將作文字數從800字膨脹到2000字,用AI繪圖把情書裡的「月亮真美」變成梵高星月夜。老師說我們是「被科技餵養的速成雞」,可當80後的叔叔在家庭聚會上慌張地問「怎麼用微信付錢」時,我分明看到父輩們被時代列車甩下的殘影。
但加速的代價是什麼?上週的創意設計展,我盯著AI生成的「未來城市」概念圖,突然分不清AI生成的「創意」和腦海裡真正的靈光。就像遊戲裡的滿級角色,空有華麗的裝備欄,卻忘了如何赤手空拳打敗一隻史萊姆。
深夜臥室裡,我關掉遊戲的加速外掛,聽著窗外的雨聲發呆。或許真正的「經驗值」從不在技能樹上,而在騎單車摔破膝蓋時,那陣突然襲來的、屬於17歲的刺痛裡。
可明天,我依然會點下「經驗值加速」——畢竟,當所有玩家都開著外掛,你若關閉,豈不是成了最愚蠢的裸奔者?
但或許,真正的勝利從不在排行榜的數字裡,而在某個瞬間,你突然聽見內心傳來的輕笑:「喂,要不要試試不用作弊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