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小憩)適應環境  邱文

當科技日新月異,大家怎樣適應環境,調整自身應對外在變化,顯然是當今人們需要展現生存能力的考驗。當人工智能大模型如雨後春筍湧現,當各種機器人投入到市場運作,人們察覺到科技應用的便捷,與此同時,也必然有感減省下來的人力、工作會受到影響,產生危機意識。

為此,憂慮工作崗位會被取代,憂慮市場生態深刻變化,自然是從危機意識衍生對個人、行業的聯想,於是產生的預期,令到科技發展與社會發展有必然衝突。在這股形勢下,怎樣適應環境,求變應變,隨在社會大環境、政府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助力大家突破困局,其實,還有賴個人和行業在適應中,開拓好發展新空間。

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升維度湧現,其實,是節奏加快的現代化、工業化模式更新罷了。一如以往,機器取代人力、物力,電腦取代各種文書職務,乃至大部分生產線機械化,提質控效生產,取替了工種、人力,那麼,呈現在市場的,會是怎樣的生態?於是,人們面對「森林定律」適者生存的衝擊,又產生了新技術、新工種、新生態。

當然,在這種迭代環境中,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退出原來的市場環境,向低發展區域另覓生存空間,走上了發展大道的地區,再難以「回頭」看昔日丰采。於是,在新產業、新經濟中找尋自身生存發展空間,來創設營商、就業新環境,從適應變化和求變中,開出新形態。

澳門的發展,今天面對科技、資訊衝擊,社會產生危機意識,自是正常社會運行形態,一如昔日的神香、炮竹、火柴工業盛極而衰,陸續退出市場,繼而製衣針織玩具生產榮景式微……其實,澳門何嘗不是在不斷轉化中適應環境,人們也在自身適應環境中成長,共同構建起來今天面貌?

相信,變化總是淘汰的「一面」,而另一面,則是人們在適應後找到生存發展新天地,又迎上另一場淘汰衝擊,換來地方、人們更生迭代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