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岑浩輝日前在立法會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題為「革新謀發展,奮進開新局」,坊間關注的各項惠民措施有所微調。
民生津貼調升,首先提升養老與育兒的溫度,卻需破解「短期甜頭」困局。特首岑浩輝首份施政報告派發的民生「大禮包」,先針對養老與育兒的焦慮群體。敬老金年增千元、養老金月添百六,醫療券增百元,這些數字雖不驚人,卻能讓長者多買幾瓶藥、添兩件新衣;出生津貼暴增兩千元、育兒津貼年補萬八元,對育齡家庭而言,或可以舒解即時的經濟壓力問題。
養老金3.7%的增幅看似溫和,卻能為每月靠三千餘元過活的老人家多添幾頓營養餐;醫療券提升16.7%至700元,恰似為慢性病長者續上了救命藥方的關鍵一頁。這些調整雖未根治「養老本」不足的痼疾,卻在現實財政框架下,為「銀髮族」織就了更密實安全網。
新增育兒津貼每年1.8萬元,相當於嬰兒三年奶粉錢的「政府買單」,這在生育成本高企的澳門堪稱實質支持。出生津貼翻倍式調升,結婚津貼微漲78元,雖被網民戲稱「連婚宴加菜錢都不夠」,卻釋放出「政策友好」的信號。然而三年「育兒津貼」的設置只是短期,孩子入託後的教育、住房等長期壓力,仍需社會共擔機制補位。
這輪津貼調升總投入預計超20億澳門元,對政府財政形成壓力,卻換來社會穩定的「無形紅利」。但政策效力存在三重隱憂:其一,育兒支持「斷崖式」終止於三歲,與託育、教育等關鍵需求銜接不足;其二,養老金替代率仍偏低,難以單獨支撐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其三,住房等「大山」未見鬆動,育兒家庭仍困在「房貸──養娃」兩難中。
當網民調侃「生娃送公屋」時,實則指向更深層的民生訴求:生育支持需與住房、醫療、教育等配套改革同頻共振。政府可探索「育兒公屋優先配給」「企業託育稅惠」等組合拳,將短期激勵轉化為長效機制。養老領域則需加快「醫養結合」布局,讓津貼增幅與醫療資源優化。
或者這份施政報告,仍未根治所有社會痛點,卻展露了政策溫度。當「發錢」與「建制」形成協奏,澳門的養老與育兒困局,要逐步走向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