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這顆心)學習當一個勇者 星雲大師 劉長樂
《有報天天讀》這個節目的名字是我起的。「天天讀」這個詞匯來自於大陸「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語錄天天讀,是一個鮮明的符號,它的文化信息含量有歷史縱深感。而這個節目的內容則是跨行業思考激發出的靈感。我以前是搞廣播的,中央電台的報紙和新聞摘要節目當年是個大名牌。我綜合考慮這兩點,定下了這個節目的樣式。
而走上前台這個讀報的楊先生也出人意料:他年過半百,身體發福,一身唐裝,普通話和英文的發音不準。他說,我這種「變音國語」、臃腫身材、長相平凡、年過半百的人物,在內地任何一家電視台,不僅沒有機會上崗,即使哭着喊着爭取在電視台當個保安門衛,也未必有機會,更違論被毫不猶豫地推到前台。
以正統規範播音,楊錦麟的口音簡直不可饒恕。濃重的閩南口音,「花」「發」不分,「飛」「灰」不辨,吃飯在他嘴裏變成「吃患」,岳飛讀成「岳灰」,連家鄉福建經他一讀也成了「胡見、胡見」……鳳凰衛視的福建同鄉程鶴麟總是拿他開涮:「這斯總是將『幸福』讀作『性壺』,無論他說國語、粵語還是英語,其實全是一個『閩南調』。」楊錦麟「冒冒失失」地開口,更多地源於他對電視的「無知」, 正所謂無知者無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