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規錄)老師的教學成效  蒙特

 在教育體系中,老師的教學成效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評估老師的教學質量通常都會和學生的成績來掛鉤,這種方法到底是否合適,一直都有廣泛的討論。

 首先,學生的成績提供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評估標準。無論是期中考、期末考還是其他形式的測試,成績可以量化學生在某一學科上的知識掌握程度,這對於老師來說是一個直接的反饋。若大多數學生在某一科目的表現良好,則可以合理推斷該老師的教學方法有效。其次,成績的變化可以反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改進。若老師在之前一段時間的學生成績未如理想,但通過採用了新的教學策略,隨後學生成績得到提升,則這一結果自然會被視為老師有效改進教學的證據。這種基於數據的評估方法,有助於老師反思,進而持續改進。

 不過,筆者認為儘管成績是其中一個有用的參考指標,但僅僅依賴成績來評估教師的教學成效也存在諸多局限性。首先,成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學生的個人背景、學習動機、家庭環境等。這些因素可能與老師的教學質量無關,因此僅僅通過成績來評估教師是不全面的。除此之外,成績評核容易導致「教學為考試」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能會單單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更深層次的知識傳授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卷」。這樣「卷」雖然能在短期內提高成績,但長期來看卻可能會損害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部分學生純粹變成看題認做法,根本完全不懂當中的算法和算理。

 因此,包括筆者任教的學校在內,很多學校為了更全面地評估教師的教學成效,除了學生的成績外,還可以考量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度以及自我學習能力等指標。老師的教學反饋、同儕評價以及學生的課堂表現等,也應該成為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成績固然是可以作為評估老師教學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但不應該是唯一的標準。要透過綜合考量多種因素,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整體教育質量,以及更客觀地評價老師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