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於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鑒》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但是,陳摶在龍圖三變之後,沒有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為世人所知。當時,對採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於「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因此《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
現代人說「八卦」似有貶意,實則不然,八卦有八面玲瓏、又有了解八方(上下、左右、前後、裡外)事物……等意思;這當然了解箇中的道理。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數」,就會知道這事物的「變」,每個現象到了一定的數,一定會變,為甚麼會變,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這些,就萬事通達了。「理、象、數」搞懂了,就能知「變、通、達」,萬事預先知道了。
有人認為最好不要去鑽研《易》這門學問,如果鑽進去了,會爬不出來。如果一定要學,也最好只學一半。如果真把《易》經學通了,做人就沒得味道了。譬如要出門了,因為《易》學通了,知道這次出門會跌倒,於是不出門了,一步都懶得動了。像這樣的人生,還有甚麼味道?何必去學?所以學《易》只學一半,就覺得趣味無窮,如夜半走路,迷迷茫茫,頗有趣;天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個坑,會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走了。可見學通了《易》經便非常乏味,何必去學?
往來不窮謂之通,不變的東西都是死掉了的,不過大家要知道,這個一「死」,也是個假定的名辭。易經的道「理」,天下沒有不死的東西,死也是變化的一種現「象」。人們通過「數」量上的經驗總結,自成了一種規律的法則。
死的本身也是一種變化,儘管它死了,但它還在變,不停的在變。人死了肉會爛,骨頭也會慢慢變成灰塵、變成泥土,泥又能長出東西,這又活起來了……這一切其實都是在變。所以說我們現實生活中,每一秒鐘也都在變化,人們的生命也是變出來的,是青菜、牛肉、魚蝦、五穀……等東西變出來的;我們的生命隨時也在,如拉大便、撒小便、能流汗、會生病……這都是在變;往生後,人們又變成青菜,青菜又變成我們……吃素的是青菜變的,人們一般人是肉變的,天地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中。往來不窮謂之通,一「變」就「通」,所以「變」就謂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