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火紅的盛記 聶風
在澳門眾多食肆中,盛記白粥受到遊客追捧的熱門程度讓我略感意外。並非說它的味道欠佳,而是這樣普通的廣東食品,味道並非特別出眾。除了價格相對親民外,我不禁好奇,像白粥、腸粉這些簡單平凡的廣東輕食,對眾多外省遊客來說,竟有如此大的新鮮感?
據網上考究,腸粉原來是在抗戰期間於廣西誕生的,最初只是將米漿均勻鋪在窩籃上蒸熟。後來,它逐漸演變出了廣東式、潮州式、客家式等多種風格,主要區別在於腸粉中是否有餡料,以及蒸製的方式是布拉式、抽屜式還是其他。無論哪種,都以皮薄、細滑,加上調味和用料上乘而見長。在我看來,盛記的腸粉和白粥雖簡單,但卻是我們習以為常、不覺驚喜的食物。然而,在外省朋友眼中,它們卻是既便宜又能裹腹的美食。
說到粥,廣東人可是相當講究。白粥自不必說,生滾粥也是廣受歡迎。老火粥則與廣東人的老火湯有些相似,都需要精心配搭。有些食材只適合做生滾粥,如魚片、肉片、牛肉、豬雜等。而有些食材,如牛雜,則需要分別處理,先炆牛雜再煲粥,最後混搭在一起,才能讓味道昇華。
盛記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我們小時候就已經在渡船街一帶小有名氣。當年最有趣的莫過於他們將各式油器放在鐵碟上,預先擺在桌上,似乎是想勾起客人的食慾,讓他們隨手就能拿起一碟品嘗。那時我們還沒考慮到衛生問題,有時下午去,還不知道桌上的油器是從何時擺放到現在的。
儘管如此,盛記的便宜特色一直未變。學生時代,我們選擇盛記,主要就是因為它價格實惠。而且在我們看來,白粥、腸粉(其實我以前更愛吃蘿蔔糕)都只是早餐或下午茶的小吃而已。從一種習慣到現在的情懷,盛記已成為了一種老少咸宜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