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D)為何「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三九」是指冬至以後第三個九天,約在一月十二到二十日前後。「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

 冬至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以這一天地面獲得太陽光照最少。但冬至不是氣溫最低的一天,冬至過後,儘管太陽光照時間開始增加,但地面熱量支出仍大於收入。所以,地面氣溫繼續降低,到了地面吸收到的太陽輻射熱量等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時,天氣才達到最冷的時候。這個時間大約在一月中下旬(三九),所以說「冷在三九」。由於同樣原因,夏至這天是一年中我國大部份地區白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太陽輻射最強的一天。雖然夏至日以後,我國得到的太陽輻射開始減少,然而地面收入的熱量仍大於支出的熱量,熱量還在繼續緩慢上升,到了七月下旬前後,大氣的熱量收入與支出處於相等狀態,我國大部份地區氣溫即現最高,所以有「熱在三伏」之說。◇(資料來源:《十萬個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