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算是與「媽閣廟」齊名的澳門「西方天主教、中國式道教」兩大風格地標之一。
其歷史源流有近五百年,為昔日亞洲第一所正規大學(主要是天主教神學院校規模)。由於參與設計和建築成員,除了西方神職人員外,不少有天主教信仰的日裔僑民、韓人旅澳等人亦為參與者。所以這大學校舍幾經劫火後,餘下的這堵牆面,留下不少屬東西方(不包括中國)文化元素、風格混合的痕跡。如甚麼:「聖母踏龍頭」的中文字,而其中的「龍」圖案,亦非中國有龍頭及四足(具五爪)傳統的龍,而是西方常見的「龍」。當中不少《聖經》人物,源自西方實無異議,其建構風格和整個牆面自有不少專著闡釋,在此不贅。
小時毛娃閒得慌,總跟陋巷孩子王到處瘋跑,白鴿巢、花王堂、大炮台、牌坊牆後的小山崗,盡是大伙的「遊樂場」,主題不外乎「捉迷藏」、「打野戰」、「捕蜻蜓」、「放風箏」……等。所有玩意日復一日的,總有厭倦一天,也總有人會忽發奇想,提出一些「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點子。某人曾提出「探險」二字!看來這總比天天在街道瘋跑,日日往山上亂攀來得強。
雖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可濠鏡彈丸之地,何來高山?哪有深海?提議「尋幽探秘」者被眾人搶白一番,頓時啞然。鄰巷玩伴「奀仔」插嘴道:他爺爺曾告訴他,小時攀上牌坊某層,在老厚的牆身雜草叢生之壁,有夾縫能讓人側身而入,通過狹窄小道能往內港岸邊云。
眾娃聽之,有興高采烈、躍躍欲試者,亦有嗤之以鼻、笑其無稽者,孩子間的事情爭抝便這樣,一方說過了頭,便引起另一邊謿諷,但總有一錘定音者;孩子王認同了奀仔的意見,大伙便開始多方打聽相關訊息,「牌坊探險」一事便在眾人裏熱議起來。
有諸事者回報:按口口相傳,昔日宗教信仰不單在小城為非受歡迎活動,在東洋扶桑、高麗韓國便曾發生「禁教」、教眾被迫害事件,兩地天主教徒只好逃來濠江一地求生。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側的小禮堂內便有韓人「金大建」之像,一八三六年,十五歲的金大建領洗,並與崔良業等一行人來到澳門修讀神學。他後來成了朝鮮半島天主教首位司鐸(神父),他也是第一位殉道的神父(之前的都只是平信徒或外國傳教士)。由此可見,昔日在異地傳教是一件危險非常之事,在教堂內亦不是安居之所,殺身禍臨之時,按早有安排的「秘道」出逃求生,人之常情矣。
回報者更對秘道出口說的有鼻子有眼:小山崗的牌坊上的入口,經山內小道而下,到「關前街」附近(當時已屬海邊)。所謂「關前街」的「關」,便是「明、清」年間的中方與澳門接壤的邊關,故名今天的「關前之街」。言之鑿鑿的「史料」,令大家對牌坊秘道探險一事,更信心滿懷,那年筆者小學畢業後便放暑假,正好也湊上成為「探險隊」一員。惟某天家慈告知:畢業禮翌日船票已訂好,囑吾好作準備到鄰埠升學事宜,可「探險隊」卻在筆者離澳五天後正式出發攀上牌坊。
打從到鄰埠讀中學五年,工作逾三十多年後,回到昔日陋巷,垣牆依舊,人面全非矣,真正感受:少小離家老大回,……,笑問客從何處來。至於「牌坊秘道」探險一事,何從問起。
秘道真耶?秘道假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