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子孫一直渴求飛天,把浪漫寄託在空中。古有屈原的《天問》一口氣向湛藍蒼天質問一百七十二個「為什麼」,李白「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的躍躍欲試,蘇東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遙問蒼穹,都體現了對浩瀚太空的好奇和憧憬。之後日復日,年復年,夢想一直未斷,總有人想要翱翔天際,想要上九天攬月,想把夢想和期待送上雲霄天際!
轉眼來到二零二三年十月二十六日,中國人把探索太空的千年夢想變為現實,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至此走過三十一個年頭的載人航天工程,在浩瀚蒼穹中先後留下二十位中國人的身影,此次太空人乘組是空間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平均年齡最小的,為中國空間站增添了青春氣息。其中的焦點有他,重返「天宮」的第一人:湯洪波,他是至今兩次任務間隔最短的中國太空人,用兩年多的時間見證了中國空間站建設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湯洪波說過「我常常提醒自己,身體可以失重,但心靈永遠不能失重。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夢想。」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無忘初心、追求卓越的追夢者,這不僅是對個人理想的追求,更是代表著無數中國人在太空探索領域的抱負。
伴隨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二零二二年宣佈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澳門有幸獲得一個選拔載荷專家的名額。這個出人意料的喜訊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澳門的關顧和支援,對澳門科研人員工作的肯定,更激發了本地廣大青年對未來的鬥志,讓有志於航天事業的年輕人看到實現夢想的曙光,從而努力提升、實踐所長,竭力將個人力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其實回歸以來,在澳門青年心中早已埋下航天夢的種子:二零零三年國家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歸來後訪問澳門,掀起青少年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亦加強了本地市民對祖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認識;從二零一九年在澳門科技大學舉行的航天科普展上,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模型首度亮相,到今年二零二三年五月的成功發射,是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科技發展大局中增添一項耀眼的里程碑;二零二一年全澳逾萬名學生收看了太空授課直播,這次「天地對話」讓澳門學生大開眼界,萌發「我也要當『太空人』」的憧憬,之後三名澳門學生與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展開「天地對話」,激起澳門青少年的對航天事業的濃厚興趣,也從對話中瞭解到航天員的刻苦堅毅、勇於探索的正能量,在紛繁縈繞的世事中,學會靜下心來,學會抵禦誘惑,堅守本心,勇敢追夢。
可以說,澳門中不少的有為之士在分享祖國在宇宙間的光榮和尊嚴的同時,已堅定了未來從事科技工作的決心。今日受湯洪波「心靈永遠不能失重」的啟發,青年應努力繼承載人航天精神寶貴的核心價值,挑起時代的大樑,用實踐譜寫華章,讓夢想衝天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