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海岸線)集體與目標  何志峰

我在寫這篇稿子時,正值歐洲盃的時間。球場上滿滿都是人,隨着賽事的緊張和敵我形勢的變化,每個人的情緒此起彼伏。不僅僅是球場內,這種情緒還延伸到全球每一戶的電視機前,牽動着每一個球迷的心。

這樣的集體情緒讓我想起勒龐的名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當人們聚在一起,成為群眾,就會產生匿名性、傳染性和暗示性。人們容易被帶風向,認為大眾的觀點是對的,這些觀點既不費本錢,也沒有損失,更不會被盯上並遭到奚落或攻擊。在大家都認為不出面可以安全行事的情況下,人們接受暗示,作出「個人」的決定。勒龐的名言是「群眾智商只有十三歲」。這些群眾的特質現普遍存在於網絡上,透過網絡的社群,這種現象被進一步放大。由於議題快速流轉,總是有新議題出現,這種群眾情緒永遠是動態的,一波接一波地湧現。

既然這是老知識了,而我們又活在有網絡的時代,社群無孔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線下的、實體的、能見面並且有共同目標的組織實體,不是更有效嗎?至少不會像網絡般虛無吧。

球隊的打氣團?選舉的選戰團?建築工地的施工團?這些組織都是有着共同目標而存在,有着時限的臨時組建。一到時限,就會解散。

啊,不止。還有足球隊、爵士樂隊等,不都是個人能力很強,加入團隊後與隊友們產生化學作用嗎?

集體、團隊。無論如何,我們應該走出網絡,學習面對面地與其他人相處。在網絡後面,我們都太脆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