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人語)荷蘭園區的回顧  海浪

許多年前的某天,我路過中區,忽遇內地旅客問訊:「請問往波鞋街是哪個方向?」我突聞此陌生街名,楞了半晌,幾秒鐘後,才幡然醒悟,是內地人對荷蘭園正街的別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轉職到荷蘭園正街;從前,我到荷蘭園都是路過或訪友,少有停留,故對附近街道,並不熟悉,由此時起,我才漸漸認識荷蘭園,及附近的圍里巷弄。

那時候,塔石還是球場,荷蘭園正街已是車水馬龍,交通繁忙,卻都是匆匆而過,行人不多,附近的街道更是安寧靜謐,鮮少行人;翌年,公司移到附近那條全澳名字最長的小街,其時,我與這區已經開始熟絡起來了。

每個工作日的早上,我都在街角大媽的報紙檔,買份報紙,問聲早安,閒聊幾句,才攜着工具箱出勤去。稍有閒暇,則多會徜徉於和隆街,荷蘭園二馬路或華士古達伽瑪花園;那時,文化廣場仍未開業,所以,望德堂對面的青年書屋,就是我週末下午的好去處。至八十年代中,公司又遷往東望洋新街,我的足跡,便隨之而移往雀仔園,及今之網紅打卡聖地了。每天早晨,我匆匆起床上班,趕到荷蘭園正街,時間已近九點,我急急跨過行人天橋,一口氣衝上羅憲新街的七十二級石階,趕及九時前,到達今之網紅打卡點,打公司的工卡,打卡完畢,如釋重負,一天工作,便由此展開。

及至午飯,雀仔園是我經常光顧之處,而愛都酒樓及金漢酒樓,則是與同事們飯聚的不錯選擇。飯後,東望洋新街末段的嘉思欄花園,是我夏日的好去處,林蔭下,我獨坐長椅,憩息,讀報,「充電」二、三十分鐘後,又重返崗位,繼續工作。

八、九十年代,荷蘭園、雀仔園一帶,還未有遊客到訪,行人也不多,我可以橫衝直撞的趕返工,趕收工;因經常光顧,而熟絡起來的澳洲鮮奶,及附近幾家忘了其名字的食店,食客也不擁擠,我可以從容地享用早、午餐,如今,街區的人面與景物,早已大非,那些食店亦已結業多時了。

月初,我又路過羅憲新街,只見街上遊人如鯽,七十二級石階已成為景點,東望洋新街,就更加人氣鼎盛,旅客排隊拍照打卡,昔日工作的地方,如今已藥房林立,門前有扶手電梯,屋後有升降機,直通山頂醫院,這裏已成了旅遊景點的交通要道了。

今天,在旅客心中,波鞋街之名,已替代了荷蘭園正街,更掩埋了它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的原名;而你又知否,亞卑寮奴你士街,才是荷蘭園二馬路的本名,至於那條名字最長的小街的全名,當年已記得熟稔,是:路義士約翰巴地士打街,看官可記得牢,唸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