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為何保護濕地關乎人類福祉 馮玉婧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是「濕地與人類福祉」,強調人類福祉和世界濕地的健康緊密相連。為何保護濕地對我們的福祉如此重要?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根據《濕地公約》,廣義上的濕地不僅包括所有湖泊和河流、地下蓄水層、沼澤、濕草甸、泥炭地、綠洲、河口、三角洲和灘塗、紅樹林和其他沿海地區、珊瑚礁等,還包括魚塘、稻田、水庫和鹽田等。

 據聯合國官網介紹,雖然濕地只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6%左右,卻有40%的植物和動物物種在濕地生活或繁殖。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健康、食物供應、旅遊和就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據估計,全世界有超過10億人依靠濕地為生,大約相當於地球上每8個人中就有1人以濕地為生。

 此外,濕地能吸收二氧化碳,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和減少污染,因此獲得「地球之腎」的美譽。濕地還有助於緩衝洪水、乾旱、颶風和海嘯等影響。

 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濕地的消失速度達森林的3倍。自1970年以來,世界上約35%的濕地已經消失。導致濕地喪失的人類活動包括為農業和建築業排水和填土、污染、過度捕撈和過度開發資源、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

 聯合國官網指出,濕地喪失、生計受到威脅和貧困加深形成惡性循環,這是因為濕地被錯誤地視為荒地,而不是人類的工作、收入和基本生態系統服務的來源。關鍵挑戰之一在於要改變觀念,要鼓勵政府和社區重視和優先考慮濕地。

 守護濕地需要各方攜手同行。為了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間合作,1971年2月2日,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濕地公約》。該公約於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經過幾十年發展,其締約方現已增至172個。

 1996年,《濕地公約》常委會第19次會議決定將每年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從1997年起,各國在每年2月2日舉行不同形式的活動,宣傳濕地和生態環境保護。

 《濕地公約》秘書處2021年12月發佈《全球濕地展望》特別版報告指出,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可助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提升濕地管理水平可帶來健康、食物和水資源安全等紅利。據估算,全球濕地每年提供的健康、福祉和安全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高達47.4萬億美元,可見守護濕地就是守護人類本身。

 中國於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積極履行公約義務。30多年來,中國一步一個腳印,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濕地「名片」,已有13地獲「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是全球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