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二日電】「質疑預製菜,理解預製菜,自製預製菜」,豆瓣網友「根本沒想」發佈自己的烹飪照片──咖喱雞肉和番茄肉末,「下班十分鐘吃上飯。仙品。」
但最近的中國孩子家長無法接受,「預製菜進校園」話題引發不小波瀾。儘管山東、廣東、浙江等多地學校否認採用預製菜,供校方「中央廚房」聲明所供菜品均現場製作,保證安全和新鮮,仍難消疑慮。家長們一則擔心安全和質量,二則質疑知情權和選擇權難以保障。
「我們就是那個全班唯一一個不在學校吃飯的顯眼包」,小紅書網友「正想賀你在一起」拍攝其兒子在家吃飯視頻,義正詞嚴道,「當媽媽的為了孩子命都能豁出去,花時間接送又算甚麼呢?」評論裡,有人表達了同樣的決心,誓與「預製菜」抗爭到底;但更多人表達不解,「你這是自我感動」「預製菜可能比自己做的乾淨」「效率太低了」。
另據央視網九月十七日報道,杭州一知名酒店五千九百八十八元(人民幣,下同)婚宴套餐,七成是預製菜。評論員白岩松說,是不是應該透明地告知?我吃預製菜,還用去飯店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寫道,提升淨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範化水平,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為何公眾還是對預製菜缺乏信任?
二0二二年,江蘇省消保委聯合多部門出台中國首部《預製菜點質量評價規範》團體標準,認定預製菜是指食品原料經預處理、腌製或調味、熟製等提前加工形成的半成品或成品菜點。規範明確了預製菜的儲存和配送條件等。
按上述定義,方便麵、速食餃子都算預製菜。但民眾最關心的,是除傳統速食產品外,那些即烹食材──「按份同調料一起分裝冷藏或常溫保存的半成品菜」的安全保障和營養均衡問題。
「大家排斥的其實並不是預製菜,甚至覺得這是一種趨勢」,有網友評價,「預製菜的初衷是讓廚藝不好、嫌費時的人可以在家快速就餐,但飯店高價賣預製菜,添加劑飯菜進校園是不能忍受的。」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牽動社會神經。精心呵護孩子的家長們,當然不想讓無法知曉來源和製作工藝的預製菜,使努力付之東流。
新華社評論稱,公開是疑慮最好的解藥。比如對學校來說,不管是前期徵詢還是後期準備,預製菜進校園的實施情況都要和家長及時溝通。無視知情權,只會讓信任與非議滋生。
數據顯示,二0二二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達四千一百九十六億元,預計二0二六年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預製菜相關的標準,比如說安全、營養,包括物流和加工過程,我們國家還是比較健全的,」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產業鏈研究中心主任呂建軍說,但把以往的炒菜置換成預製菜,加工企業怎麼操作,需要對應的具體標準。學術科研界可以提供更多技術支持,政府也應針對性加強監管。
前一陣大火的「年輕人湧進老年餐廳」和社區「小飯桌」,正是當下不少民眾「抵抗」外賣預製菜的嘗試。預製菜被認為是行業風口,一路高歌猛進。但目前看,仍需假以時日,以安全、品質、便捷來贏得消費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