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數字化 「跨界合作」呈現新趨勢

 【中新社敦煌九月二十二日電】(記者丁思)經典古籍音頻上線、私人訂製的古籍數據庫、古籍整理訓練營、古籍數字化展覽……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中華經典古籍被數字科技深度激活,與文保機構、科研院所、互聯網公司等「跨界合作」愈來愈多。依託數字化手段,卷帙浩繁的古籍走出「深閨高閣」,讓優秀文明古為今用、觸手可及。

 二十二日,以「數智賦能聯結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簡稱為「數博會」)在東西方文化交匯地甘肅敦煌舉行,這是數博會首次在北京以外的省市舉辦。本屆數博會重點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首次專設了古籍數字化展區。

 收藏版《紅樓夢》繪本藝術數字作品亮相本次數博會,輕點鼠標,觀眾便可通過屏幕中的「夢中人」系統了解《紅樓夢》人物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現場,觀眾還可以戴上PICOVR一體機,在網絡世界裡了解天文曆法使命的薪火相傳,開啟「古籍尋遊記」。

 甘肅政法大學俄羅斯籍教師奧莉婭在甘肅蘭州定居十餘年。看展期間,書籍中雙語解讀、掃碼即時觀看視頻、聆聽音頻等多媒體方式讓她耳目一新,古籍數字化滿足了她海量的學術閱讀需求。

 「明顯感受到,涉及古籍數字出版的出版社日漸增多,數字出版成果豐富。」中華書局古聯公司總經理洪濤說,以該公司的籍合網為例,目前已對外發佈二十多個古籍數據庫,二0一八年以後,用戶擴展到國內機構一百多家,海外機構五十六家,用戶群體對於古籍數字化出版產品的需求旺盛。

 洪濤說,「中華書局正在錄製經典古籍音頻,計劃錄製八九十部古籍,目前已錄了二十一部,不到半年,已經有了四百多萬次的播放量,《論語》是最受歡迎的。我們還通過『籍合學院』的平台培訓專業古籍人才三千多人,這都說明古籍數字化的工作已經融入多個行業和流程。」

 古籍數字化還通過展覽的形式「活化」,與當下現代生活相連接,探索大眾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路徑。由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共同推出的「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近日啟幕,為用戶帶來敦煌壁畫線上知識講解互動及線下VR深度體驗。

 與此同時,「紅樓幻境」沉浸式數字展正在全國多地舉行。「我們利用十億像素高清成像技術、納米級數字微噴技術,將中華民族經典作品、書籍數字化再現,甚至變成展覽,《紅樓夢》是嘗試的開始。」雅昌文化集團北京雅昌文博專項經理呂大榮接受媒體記者採訪說,通過數字化科技賦能等方式,讓博物館的經典歷史文物、中華民族古典名著以新的面貌煥發光彩,讓束之高閣的經典名著,以「屏」易近人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近年來,中國官方先後編製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二0二一─二0三五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保護工作任務分工方案》等措施,社會各界合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發展,讓經典古籍飛入尋常百姓家。

 跨界合作中,如何更好地促進「藏」與「用」?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教研室主任楊海崢建議,新時代的古籍數字化人才不僅要有堅實的古典文獻學基礎,也要對信息技術有所了解,並能夠利用信息技術來推廣和普及,以及包含在古籍中的傳統文化內涵。這需要高校推進學科交叉,將信息智能技術和傳統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相結合,在多元碰撞中思考人文與科技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