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上熱搜 掀務實消費風氣仍存疑慮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日電】(記者 王歡)「剩菜盲盒」火了。近日,四川成都年輕人中突然颳起一股「剩菜盲盒」風,幾日內微博相關話題閱讀次數近一千五百萬,參與者甚至表示,「手速慢了,還會搶不到」。

 「剩菜」並非字面意義上的剩菜,而是烘焙坊、咖啡館、便利店、餐廳等商家將臨期食品或當日未售出的庫存,採取隨機搭配「盲盒」的形式,在軟件上打折賣出。有消費者在某平台購入十一點九元人民幣的麵包盲盒,開出一大一小兩個麵包,生產日期均為當日,兩款原價總和近四十元,相當于享受到三折優惠。

 這一概念最初由留學生群體引入中國。二0二一年上線的「惜食魔法袋」是中國內地第一家該類型食品盲盒平台,以長沙為起點,目前擴展至北京、廣州、上海、成都、武漢、杭州、合肥等多個城市。同樣定位為食品盲盒平台的袋走PACKAGE、兜著走DZZ、米粒盲盒、趣小袋等也緊隨其後,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消費者群體中流行。

 這些第三方平台整合能夠提供「剩菜盲盒」的商家,有效連接消費者和門店,顧客在線上預約,到門店自取,平台從中賺取流量和傭金。

 根據艾媒諮詢二0二一年中國臨期食品用戶畫像可知,購買臨期食品的人群中二十二至四十歲的中青年群體佔到了百分之七十四點六,並且超過半數是一二線城市的中等收入人群。而在歐美,買「剩菜盲盒」的也以年輕人為主力軍。

 有分析認為,新消費理念下,年輕人已明顯從衝動性、炫耀性消費中退潮,主打「質價比」的「剩菜盲盒」在互聯網新消費人群中走紅不足為奇。

 經濟實惠,是「剩菜盲盒」的流行密碼。買家開盲盒的刺激和驚喜,令消費體驗在「薅羊毛」的基礎上多了一層神秘感,讓吃飯這件事變得更有趣。

 于商家,能夠讓未售出的食品發揮餘熱,降低浪費帶來的成本,「剩菜盲盒」的底層邏輯,還在於以新概念處理庫存進而壓低成本的一種可行性嘗試。

 雖然開盲盒的刺激迎合了「Z世代」在遊戲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認知路徑和心理,踩住了營銷痛點,但也遭到一些質疑。

 價格固定、不可觀察、不可選擇,「剩菜盲盒」靠運氣的屬性意味著消費者打開後可能是「撿漏」的驚喜,也可能是「踩坑」的失望。若為後者,非但沒有節省,反而是「花錢換一個地方浪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