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七月二十一日電】(作者陳靜 賀劭清)沿河茶座已經客滿,「舒耳郎」拿著響夾穿梭在竹椅間,「茶小二」將長嘴銅壺舉過頭頂大秀茶藝……二十日二十時剛過,天色還未黑透,本該結束一天營業的成都人民公園鶴鳴茶社卻亮起了燈。這家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茶社在今年七月首次開通了夜茶服務,為遊人送來夏日「延時清涼」。
作為四川第一座公園,二0二一年成都人民公園迎來建園一百一十周年。這座地處繁華鬧市的公園,是川人「慢生活」的縮影,是成都百年歷史的見證者,更和中國大多數以「人民」命名的公園一樣──承載著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
剛在茶社二樓老戲檯看完滾燈、變臉表演,內蒙古中學生武子純又體驗了一把「掏耳朵」。「之前我只在綜藝節目裡看過『採耳』,今天終於體驗了一把。」武子純說,這是他第一次來成都遊玩,剛走進成都人民公園,看著三三兩兩的茶客坐著靠背竹椅、手捧蓋碗「擺龍門陣」(四川方言「聊天」),便感覺「整個生活都慢下來了」。
徐朝董在鶴鳴茶社工作了二十六年,是這裡資歷最深的「舒耳郎」之一。為了根據客人耳孔大小選擇不同工具,他隨身攜帶的工具中,僅鵝毛刷就有大小不同十多支。「曾經茶社只有一個白熾燈,現在有上百個漂亮燈籠,水磨石的桌子換成了大理石,坑坑窪窪的泥巴地舖上了地磚。」談及茶社變化,徐朝董十分感慨。
荷塘月色是成都人民公園另一處夏夜美景。正值公園荷花展開幕不久,池塘裡、各處盆栽中的荷花都已陸續開放。人們或是掏出手機拍攝荷花,或是與荷花同框自拍。
鶴鳴茶社往西一百米左右,有一片開放的活動廣場,不少市民正在練太極拳、跳交誼舞、打羽毛球。活動廣場外,樹林掩映的磚石路上,沿路擺了數百條徵婚信息。白日裡,這片小有名氣的「相親角」是成都人民公園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八十一歲的成都市民王誠文回憶,四十多年前,成都人民公園就已經是不少市民心中的「約會勝地」,自己周末常和妻子乘公交來此。「如今成都人民公園成了我的『運動場』,早中晚都要來這裡散步,雖然公園地處市中心,但綠化好,噪音小。」
成都人民公園的西北角、東北角靜靜地矗立著兩座紀念碑,不時有市民、遊客來此緬懷。其中,「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修建於一九一三年,是為紀念一九一一年四川保路運動中犧牲的烈士。「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建於一九四四年,紀念碑上的士兵背著斗笠大刀、手握步槍,胸前懸掛兩顆手榴彈,身體前傾,彷彿正要衝鋒陷陣。
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何一民介紹,中國古代並沒有公園一說,只有封閉性、階級性的皇家、私人園林。近代以後,歐洲開闢公共綠地的風氣傳入中國,清朝最後一任駐防成都的將軍玉昆開建了「少城公園」,即後來的成都人民公園。成都人民公園的修建,讓滿族、蒙古族、漢族民眾友好交流增加,為辛亥革命後成都和平易幟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