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口)金剛川:五四春雷激蕩在戰場  王珉

 2021年,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百年華誕主旋律號角已吹響。100年前的中國青年,面對急驟變化的時代風雲,許多先進青年在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中披荊斬棘。1919年5月4日,沉靜的華夏大地掀起春雷的革命浪潮,五四運動的愛國進步青年登上政治舞台,把一腔青春熱血融入歷史洪流。而在1953年夏季,五四運動實踐的成功經歷,為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的年輕戰士們樹立了榜樣豐碑,他們毅然投身戰場保家衛國,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中堅力量。

 紅色主旋律電影《金剛川》讓人感同身受,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歷程中的一個縮影,也是一部徐徐展開的黨史書卷。繼《八佰》之後,《金剛川》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影片以真實的情節和熱血的場面,引發了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

 《金剛川》以三個視角講述同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然後再度修好。從金城戰役開始到停戰協議簽訂,橋周圍的200米內美軍一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多發,周圍的樹和石頭都被炸光,但橋卻仍然屹立不倒,甚至到了片末,戰友們用自己的身軀搭建起人體橋樑支撐過江,讓美軍瞠目咋舌。影片分為3個視角講故事,但字幕卻標注為4段:一、士兵;二、對手;三、高炮班;四、橋。

 相比於朝鮮戰場上家喻戶曉的上甘嶺戰役,金剛川這段往事鮮為人知。工兵是一個以往很少被關注的兵種,但這場戰役卻凸顯出這些平凡且偉大的志願軍個體的重要性,他們遇山開山、遇水搭橋、與自然搏鬥、與時間賽跑,使得「橋」散落在全片的每個段落。

 除了工兵這個群體,影片重點塑造了吳京飾演的關班長,張譯飾演的張飛,李九霄飾演的劉浩,這三位主要人物使觀眾看到有血有肉的人。這些平凡且偉大的個體,在敵軍空襲下不畏犧牲,直面戰爭的炮火,既用悲壯慘烈的犧牲體現戰爭殘酷的本質,也讓世人看到志願軍個體身上人性的一面。

 《金剛川》弱化了主角,讓每一位平凡的志願軍有更多展現的空間。劉浩是普通志願軍裡的一員,他渴望打仗獲得勳章,也希望為犧牲的戰友拿回一枚勳章。橋被炸毀後,他被派去修橋,他一開始不理解想去前線,這正是所有抗美援朝戰士的心態。

 美軍一次次轟炸橋體,我軍就要一次次修復橋體。兩門高炮分別由關磊和張飛把手,他們是戰友,更是兄弟。兩門高炮不能打交叉,因為不能全部暴露,因此誰負責隱蔽,誰負責出擊成了兩人爭執的焦點。這對相愛相殺的兄弟彼此都想把危險留給自己保護對方,把生存的希望留給對方。張飛最後為了吸引空襲的炮火掩護大部隊過橋,點燃高炮周圍的火把暴露自己,這是關磊死後精神的一種延續。半殘的張飛忍著失去一隻胳膊和一條腿的巨大生理痛苦,拼著最後一口氣,和空中駕駛轟炸機的希爾,兩人彼此猙獰對視怒吼:「啊,來啊!」這樣的互文是血與火的較量。影片對烈火槍林彈雨的場景塑造十分逼真,即便隔著銀幕,觀眾都能感受到戰爭想吞噬一切的力量,感受到張飛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獻出寶貴生命的精神,那一幕戲成為全片最令人動容的段落。

 70年前的那場浴血戰場,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亦是抗美援朝有為進步青年保家衛國奔走的生動象徵,如今再看電影回顧歷史,賦予了五四精神新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