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托魯奇執導的作品《末代皇帝:溥儀》,一晃眼已經出品三十二年了;適逢今年是三十二周年,影商推出了數碼復刻版,把這部經典之作,重現大銀幕,讓新舊影迷再次為之驚艷。
雖然疫情反反復復,原本於本年初排期上畫的《末代皇帝:溥儀》三十二周年數碼復刻版,一拖再拖,延至近日才有機會送上影院銀幕。不過,有價值的東西是值得等待的,亦可幸影片最終能於影院上映,因為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這部經典之作,絕對是屬於大銀幕的,它是舊時代的電影,只有大銀幕才能表現它的質感和歷史的厚度,包括故事中的歷史,以及該電影本身的歷史。
筆者早前到重開不久的影院觀看,看罷,感到心情十分激動;雖然這部片過往曾經在電視上重播多次,但那時年少無知,根本不懂欣賞,而且電視框完全沒法表現出那大時代的廣度,所以這次進場觀看《末代皇帝》,筆者根本上當是第一次觀賞一樣。影院宣傳說此片是「一生必看的經典電影之一」,看完之後筆者覺得這句話絕不為過。
除了勇奪「九項奧斯卡」的助證之外,這部電影就像高級的平邑一樣,在三十二年後發酵成熟,足以當作是一件「藝術品」,擺放在美術館被人欣賞。首先,它彌足珍貴之處在於,《末》以如此耗費人力物力的拍攝手法,現在一切講求成本效益和效率的主流電影世界,是「買少見少」了;電影在開場時的火車站場景、登基大典、婚禮和軍團等場口,都是起用了大量實體演員(在當時電腦特效比不普及和成熟),可見當時動員了多少人力物力。而《末》片的整個製作過程也可說是從一個側面,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外交手段:開放紫禁城,協助提供大量演職人員,讓外國名導來拍攝/詮釋一個近代中國史的傳奇故事,這不多不少令人產生了對中國的古老想像以及對現代中國的期望。
《末代皇帝:溥儀》成為經典的另外一個原因,要歸功於美術指導。唯美派的貝托魯奇對於電影裡的服飾和場景的要求,當然是一絲不苟,而且美術團隊對清帝皇家服飾和家居裝潢,做了大量高質量的研究,資料搜集非常完整,戲中每位演員的穿裝配戴,都仿如回到了那紫禁城皇朝歲月。而唯美畫面之外,坂本龍一的配樂也是絕不可忽視。按坂本龍一的紀錄片《CODE》裡的說法,當時「教授」是在北京一邊當配角演員,一邊創作音樂的,而且當時北京的音樂製作的條件很差,但最後他也能超額完成,讓他的音樂和這部電影一起成為了經典。
然而,貝托魯奇的視野卻是令電影傳世的關鍵。《末代皇帝》嘗試描寫的是,一個一生奮力擺脫命運,卻從天掉落地上的悲劇人物,導演把一個傳奇而且受爭議的人物,還原成一個人來看待,這是令人感動之處,亦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地方。當然,戲裡一眾演員也是亮點,包括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黃自強、英若誠等,都是當時得令的演員,而且他們的人生故事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雖然《末代皇帝:溥儀》的角度與詮釋,仍有些令人詬病的地方,例如導演對於溥儀過份浪漫化的表現手法,或淡化了他在戰爭中的角色等等,但還是無損它作為一部經典的史詩式電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