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成「亞洲花都」堅強後盾

 【中新社昆明十月八日電】(作者繆超)八日凌晨,花農徐慧芳帶來近萬支非洲菊「秋日」,在「亞洲花都」──雲南昆明斗南國際花卉中心被訂購一空。她告訴記者,「種植非洲菊,越來越受花農青睞,種苗成本近些年下降不少,利潤空間隨之提高。」

 距離一百多公里外,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玉溪九溪基地內,工人們每天繁育出大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非洲菊組培苗,大部份實行「零專利費」給花農使用,保障著市場對這類花苗的旺盛需求。

 三十多年前的斗南,只是雲南昆明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如今每天有上萬人次在斗南國際花卉中心內進行交易,數量龐大的鮮切花從這裡始發,運往中國各地以及日本、越南、沙特阿拉伯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斗南目前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花卉交易市場,記者走訪斗南發現,在它的成長背後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科技創新。

 二00四年,李紳崇研究生畢業進入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當年根據雲南花卉發展情況和科技需求,雲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了花卉研究所支撐產業發展。

 花卉產業發展初期,農民種一畝鮮花一年可收入十多萬元人民幣,當時一度出現激烈搶購種苗現象。另外,隨著花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市場對新品種需求不斷增加,病蟲害和土壤連作障礙問題不斷出現。

 「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攻克。」李紳崇說,花卉研究所成立之初,主要承擔起種苗繁育和高效栽培技術工作。

 但隨著以斗南為中心的雲南花卉產業繼續發展,花卉研究所有了新任務。「雲南花卉交易品種多數是從國外引進,為此需要支付高昂專利費、知識產權費。」李紳崇說,「這抬高著花卉種植成本,限制了產業快速發展。」

 為打破國外對花卉品種壟斷和定價權,需要雲南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花卉研究所運用雲南「植物王國」豐富的種質基因資源,與外來花卉基因相結合,不斷培育出適應當地環境和市場需求的花卉新品種。

 目前,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所已選育花卉新品種三百一十七個,獲授權二百三十六個,其中國際授權三個,申報專利一百九十項,研製國家、行業等標準六十一項。

 「我們不斷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品種後,提出了『零專利費』使用方式,快速推廣應用自主品種,使得農戶種植成本下降。」他告訴記者,此舉影響了國外引進品種的價格,「國外知道我們具備了自主研發新品種的能力,如果他們的品種不降價或新品種不進入中國市場,我們也可以自己育種,所以引進花卉品種的價格也降下來了,好的品種也在源源不斷進入中國龐大的市場,至少在品種引進上有了一定話語權。」

 記者在斗南國際花卉中心了解到,包括月季、滿天星、非洲菊、康乃馨、繡球等大品類鮮花中,均有雲南自主研發育種的品種。

 近些年,科技創新一步一步支撐斗南小村莊成長為「亞洲花都」,未來科技創新還將引領「亞洲花都」進行一場產業革命。

 在與斗南隔滇池相望的晉寧,一家數字化、智能化企業裡,工人正將從溫室無土栽培出的無數小盆玫瑰在流水線上進行包裝,迅速運輸至上海、深圳、廣東。

 該公司負責人周勇告訴記者,這是公司和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共同引進並改造升級的現代化生產模式,「希望在雲南引領智慧花卉發展方向,推進花卉產業精準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