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10月8日電】(孫睿)記者8日從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獲悉,旨在填補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地區馬麝調查空白的馬麝種群調查與保護項目已經啟動。
馬麝主要分佈在不丹、尼泊爾、印度和中國四個國家,在中國目前集中分佈在青藏高原東部。由於棲息地破壞和人類長期獵殺獲取麝香,其數量從250萬急劇下降至6萬。在2002年10月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
「目前,國內馬麝的野外研究極少,保護行動更是由於缺乏本底信息而難以開展。」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秘書長阿旺說,調查發現,目前對馬麝種群的威脅包括偷獵、棲息地破壞、肉食動物獵食、保護意識薄弱等。
暨南大學博士後李邦說,經過中國國內研究顯示,寧夏賀蘭山的馬麝數量迅速降低,這也間接反映了國內馬麝總數量正在減少,黃河源區域的生態保護亟需重視。同時,發展珍稀野生動物養殖業對野生動物種群保護作用有限,就地保護是保護野生馬麝種群的有力措施,因此需要科學家、非政府組織NGO和當地牧民之間通力協作。
「當年為了獲取麝香,我們都獵殺過馬麝,因為麝香能治療各種疾病。」曾在黃河源頭地區獵殺過馬麝的牧民說,記得1971年左右,最多能看到有10隻馬麝在一起,但現在一兩隻也很難看到。
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的索南達傑在近幾年開展馬麝調查和保護工作時發現,區域內馬麝種群數量下降極快,在5個村內共記錄了35隻馬麝活動跡象,其中在3個村共清理了224個捕捉馬麝的工具。
長期以來在三江源地區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科學總監劉炎林說:「民間機構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組成部份,有了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外部的資金支持,民間機構可以發揮很好的保護作用。為了調動社區民眾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保護行動也可以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研究更好地結合到一起。」
黃河源馬麝保護項目由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和質蘭基金會,以及黃河源地區的多家保護組織聯合實施。阿旺表示,未來將聯合當地環保組織、科研專家、相關政府部門等,繼續探索馬麝種群的保護之路,呼籲全社會關注這一瀕危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