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數百封信傳遞愛 潤物細無聲家長學生齊讚

 【新華社瀋陽九月十日電】(張津瑜、王瑩)教師節前夕,遼寧省實驗學校三年級教師王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作為優秀教師代表被選為升旗手。曾獲「遼寧省優秀師德典型」「遼寧省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的王萍,用寫信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與學生及家長交流。在她的班級,這一「傳統」已經堅持了十四年。

 二00五年,王萍第一次帶一年級。面對這個一切從「零」開始的年級,王萍有些手足無措。她不知道如何使剛從幼兒園升上小學的孩子認真聽講、融洽地和同學相處。

 此時,一本名為《心平氣和一年級》的書解答了王萍的很多困惑。在作者的啟發下,王萍開始學習使用娓娓道來、潤物細無聲的溝通交流風格,並將話語寫成信件,寄給學生與家長。從新學期寄語,到期末考試如何復習;從孩子們在校的精彩瞬間,到家庭教育小竅門……一張張信紙,迅速縮短了家長與學校的距離。

 王萍還在書信中附帶了回執條,家長將意見和想法在回執條中註明,在這樣一個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在聯繫中可以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內容與方法,爭取教育的一致性,避免各方面的失誤。

 令王萍欣慰的是,很多學生學著大人的樣子,主動給她寫回信。其中最令王萍難忘的是一名一年級的學生,用稚嫩的筆觸給她寫了一封拼音漢字相結合的信:「王萍老師你好,我是您班的彭思齊。平安夜那天,我得了兩個禮物,一個是聖誕帽,又一個是襪子,我感到非常高興,王萍老師你不是沒得著麼,我送你禮物,禮物的名字是喜歡你。」這封充滿童心的信讓王萍珍藏至今。

 在沒有智能手機和微信家長群的年代,王萍用最樸實也最煩瑣的方式,在自己、學生和家長的關係間創建了良好有效的溝通反饋機制,就像是建在紙上的「家長群」,使三者都充份地參與進教育。

 王萍認為,寫信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交流方式。「『見信如面』既像好朋友之間的促膝談心,又像是親人之間的傾訴與分享。文字發乎於心靈,躍然於紙上,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會有一種親切感,一切都顯得自然、輕鬆、不受約束,容易被人所接受。」

 王萍不但給全班集體寫信,還會在期末的時候給每個孩子寫一封信。時至今日,單是集體信,她就已寫出超過三百二十封。寫信成為王萍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互動中不可缺少的部份。

 二0一四年,王萍執教的三年二班的全體家長在期末為王萍向學校寫了一封表揚信,他們在信中這樣寫道:「王老師喜歡用書信的方式和家長交流。這種既古老又浪漫的方式,已經成為我們溝通的橋樑。三年來,八十封信寫滿關愛和建議的話語,深深影響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王萍依然堅持給家長、學生寫信。「我想用這種傳統的方式,把陽光和快樂帶給孩子們,讓他們感覺到老師一直在他們身邊……」王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