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與幾位朋友的約會當中,不期然談到達成目標的心態,有的說需要積極及動力;也有人說需要處之泰然,保持輕鬆;最後A小姐提出過度焦慮,會把好運氣趕走。大家被A小姐的話題吸引,於是各自發表由焦慮而來的看法。
焦慮是甚麼?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反應,每當面對困難或事情發展不似預期、甚至生命受到威脅時,人們都會感到焦慮,很多人會用擔心、害怕、驚慌、恐懼等形容詞作為描述,身體也會出現心跳加速、肌肉繃緊、呼吸急速或難以呼吸等反應,信念裡經常估計、預測或相信不好的事情將會發生,以極度緊張、擔心的心情來面對事情或場合,或是逃避相關事情或場合。
此外,恰當的焦慮可以保障人身安全之餘,也能推動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以我的經驗為例,因為擔心未能在限定時間內碩士畢業,因此放手一搏,強迫自己逐步完成論文寫作,可是在臨近論文答辯之時,我的焦慮也有點過度了,影響身體狀況,除有時呼吸不適外,也作了惡夢,影響睡眠素質,更做成了記憶力及其他工作狀況的不良影響,容易忘記東西及遺漏要做的事情。A小姐聽了我的故事後笑了起來,然後說:「這就是焦慮影響了判斷,從而影響行動或抉擇,最終好運氣便跑掉了。」這時B小姐也插咀的說:「有回我替案主解讀奧修禪卡,抽出了『罪惡感』這張牌,溝通後案主承認她每次也會有過強的危機感,擔心自己做錯那樣,做錯這樣,感覺很沉重,好像背負著重擔。」A小姐嘆了口氣說:「其實偶然有少錯,也是正常的。不要任何事也怪到自己頭上,多看自己閃亮的部份。」
A小姐的話說進我的心坎裏,我也憶起在聯想卡的課堂裡,老師示範運用時間線探索事件做法之時,那時當事人的焦慮,正好由於小時候原生家庭所引起。她認為小學的她其實不想成為風紀和班長,但在學校沒幹出點成績,便會被家人小覷,結果沒有看到自己的亮點,延伸到後來便可能形成焦慮的情緒,正如罪惡感所言:「我們常常被自我懷疑和無價值感的雲所包圍,以致我們無法看到任何生命試圖要提供給我們的美和喜悅。」換句話,就是我們無法看到存在的好運、機會,所以如何與焦慮共存,也許捉緊好運的其中一個重點,同時多看自己閃亮,感謝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這將提升我們在生命裡前進的動力,甚至成為幸運的人。最後,大家似乎也認同這點,正在看這文章的你,會有其他感悟嗎?◇
圖片來源:網上
http://sweetmoonblog.wordpress.com
http://www.facebook.com/flower.remedies.cheri
https://www.facebook.com/sweetmoonspiri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