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活態傳承」土家文化博物館  張玉潔 周勉

 在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世代居住在此的土家族老百姓是中國目前八百多萬土家族中為數不多會說土家語的族群。

 六月六日,一場用「雙語」進行的土家族祭祖節日「舍巴日」在龍山縣洗車河鎮的「大擺手堂」前舉行。

 活動現場,一批民俗文化藝術家表演的極具土家特色的節目,吸引了來自武陵山片區的千餘名土家群眾和遊客參與觀看,近百萬觀眾通過直播平台收看節目。

 土家族是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之一,目前,主要分佈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土家族人口數量超過八百三十五萬。

 「土家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目前能說土家語的土家人不到百分之一,大多分佈在龍山境內的洗車河流域,還有湘西永順縣和保靖縣一帶。」長期搶救性蒐集土家族民間文化的七十九歲土家族老人劉能樸告訴記者,由於龍山境內萬山聳立,溪河縱橫,閉塞的交通限制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卻也將原始淳樸的土家文化保留下來,使龍山成為聞名遐邇的土家族原生態文化「博物館」。

 源遠流長的土家族花鋪蓋「西蘭卡普」、歡快清脆的管樂器「咚咚喹」、神秘原始的土家舞蹈「毛古斯」……千百年來,土家族在龍山生生不息,創造了燦若星辰的土家文化。

 龍山縣文旅局黨組書記吳文化告訴記者,龍山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縣。截至目前,已普查並公佈的非遺項目有二百個,包括擺手舞、打溜子、織錦技藝、咚咚喹等在內的六項土家族相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還有七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龍山縣堅持「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在縣內提供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平台和場所,設立了非遺傳承人專項培訓經費,為傳承人創造更多外出學習培訓和參展交流的機會。還持續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並舉辦精彩紛呈的民族節慶文化活動。

 為了鼓勵更多年輕人用土家語交流,在縣內舉行的土家族非遺活動均採用土家語和漢語「雙表達」。

 吳文化說,擺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場所,過去在中國土家族聚居地,小擺手堂星羅棋佈,大擺手堂卻寥若晨星,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四省邊境僅存五個大擺手堂,大部分都在龍山,而洗車河鎮的「三月堂」是各地土家族公認的擺手總堂。

 「歷年的舍巴日大多在這裡舉行,每到舍巴日都有萬餘名群眾擁到現場。出於安全考慮,今年起對入場人數有了限制,在鎮內豎起兩塊顯示大屏供民眾觀看,並邀請四家媒體同步在網絡上直播。這次是直播平台最多、在線觀看人數最多的一次。」

 為了讓土家文化繼續發揚光大,劉能樸至今仍「奮戰」在土家文化傳承的最前線。「民族文化是『根』,通過舉辦節慶活動的形式能加深年輕人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認識。」他說,為了整理此次活動的文字資料,他已經連續加班三天。

 讓劉能樸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已經有不少年輕人主動加入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來。此次活動現場最小的一位表演者是來自龍山縣一中十四歲的田芳,她告訴記者,媽媽和外婆都是咚咚喹的傳承人,她從小看著家人演奏,也主動要求媽媽教她。

 「我在學校表演後,同學們都非常感興趣,會主動來找我學,每次只要有活動,我們班主任也會鼓勵我參加。我想把土家族文化發揚下去,讓更多人知道。」田芳說。◇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