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將暗淡自己的光彩

 在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贏得所有人的滿意。跟著他人眼光來去的人,會逐漸暗淡自己的光彩。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於是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狗、捉耗子。」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中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愛因斯坦三歲才會說話,七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甚至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羅丹的父親曾悲嘆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

 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眼光、評論所左右,怎麽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同一個事物,每個人的眼光都有不同。

 面對不同的幾何圖形,有人看出了圓的光滑無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線組成,有人看出了半圓的方圓兼濟,有人看出了不對稱圖形獨到的美……

 同是一個甜麥圈,悲觀者看見一個空洞,而樂觀者卻品味到它的味道。

 同是交戰赤壁,蘇軾髙歌「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杜牧卻低吟「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同是「誰解其中味」的《紅樓夢》,有人聽到了封建制度的喪鐘,有人看見了寶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用心良苦,也有人只津津樂道於故事本身……

 蘇軾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髙低各不同。」人生是一個多棱鏡,總是以它變幻莫測的每一面反照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不必介意別人的流言蜚語,不必擔心自我思維的偏差,堅信自己的眼睛、堅信自己的判斷、執著自我的感悟。用敏銳的視線去審視這個世界,用心去聆聽、撫摸多彩的人生,給自己一個富有個性的回答。

 人生感悟:

 你就是自己的設計師,成龍成蟲全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