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不同形式的欺凌  徐薏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時常能在網絡上看到關於校園欺凌的新聞,無論是內地、國外還是香港,這類事件似乎層出不窮。然而,在澳門,這類事件的曝光度相對較低,這或許與其發生的基數較小有關,也可能因為學生們普遍較為清醒,不會傻得要將欺凌行為錄製下來並發布到網上,以免自食其果。實際上,欺凌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限於身體上的傷害或語言上的辱罵,有時態度上的冷漠和排斥同樣能對人造成深重的傷害。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一些朋友的子女因為轉校而成為了欺凌的目標。他們在新環境中人生地不熟,一時難以融入集體,從而遭到了所謂「地頭蟲」的排擠和欺凌。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學生之間,即使成年人換了新工作或移居到新的國家,也可能會遭遇類似的冷漠和冷待。如何適應新環境,融入新集體,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必須學會的本領。

以我家孩子為例,他曾遇到過有同學禁止其他同學與他交往的情況。幸運的是,孩子一直在原校升讀,與同學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能夠在一個相對平等的環境下抵抗這類欺凌行為。然而,校園欺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無論是中國學生還是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學生,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家中有多個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欺凌者或受害者。

欺凌行為不分性別、體型、種族或成績優劣。男生可能欺負人,女生也不例外;小個子、殘疾人和少數族群可能遭受欺凌,而高個子、健壯者和多數族群同樣也可能成為目標。有些同學因為成績差而被嘲笑,同樣有些則因為成績好而遭到忌妒。

那麼,甚麼是欺凌呢?在校園裏,它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身體攻擊、語言羞辱以及孤立被欺負者。這些行為不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也滲透到手機通訊和網絡空間裏。一次欺凌或許只是偶然,但更多時候,欺凌會持續發生,讓受害人長時間沉浸在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的情緒中。

因此,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應該得到及時的制止,從輕微的欺凌發展到嚴重的犯罪。老師和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和引路人,有責任及時發現並制止欺凌行為,避免讓孩子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