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與藥)AI賦能讓香港養老生活充滿「智慧」 郭辛

在第16屆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上,76歲的香港居民陳伯格外「吸睛」。他佩戴著腦機AI頭環坐在一輛智能輪椅上,僅通過轉動眼球、眨眼等輕微動作,就實現了輪椅的前進、後退、轉向等操作。

本屆展會上,類似的「AI+養老」智能產品層出不窮,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00家展商,帶著包括AI康復系統、便攜式AI診斷系統等多項前沿科技成果前來參展。AI賦能讓香港「智慧養老」走向現實,為香港醫療科技產業注入新活力。

科技重新定義「老有所依」

每年的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都會成為世界醫療創科人士的舞台,展示最新且具有創意的技術、產品和服務。

根據聯合國資料,當65歲或以上的高齡人口在社會中所佔比例達到20%或更高,即進入「超高齡社會」。特區政府的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這一人口比例已升至23.9%。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如何通過樂齡科技支援及優化長者的晚年生活,是今年不少參展商重點關注的議題。

展廳中,一位參展商穿戴著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腿部被「鋼鐵骨骼」纏繞包裹,時而靜坐,時而站立行走,全程看似不用耗費任何力氣。

來自杭州的智能康復師李珈毅介紹,該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基於神經可塑性原理設計的可穿戴仿生設備,融合了AI算法步態模型,通過外部運動帶動下肢進行步行康復訓練,刺激神經系統重塑。

「就算是完全不能動的老人或因神經受損導致的運動障礙人群穿戴上這個機器人,都能重新『走路』。」李珈毅說。

展會上,既有同家人外形和聲音相像,能不間斷陪聊的生成式AI情感陪伴機器人;也有借助內置傳感器實時監測壓力分佈,就能經AI預判早期褥瘡症狀的床墊;還有通過玩幾個簡單AI小遊戲就能做認知障礙症評估的「遊戲機」……當AI遇上樂齡科技,「老有所依」正被重新定義。

以科技之「智」助力醫療之「治」

在復康及長者護理用品專區,參展商連雅嫻將一個VR眼動儀戴在眼睛上。「這個只有墨鏡盒大小的儀器具備眼動追蹤技術,能在5分鐘內對長者進行認知障礙症評估,並制訂個人化康復訓練計劃。」

她說,面對全球醫療負擔持續攀升,利用AI能更準確、快速地進行醫學診斷,對早期識別患者並介入治療有很大幫助。「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就能延緩認知障礙的發展。」

本屆展會上,香港科技園展團帶領30家園區企業,展示香港尖端醫療科技,包括居家醫療等智慧方案。

其中,由香港科技大學3名畢業生研發的應用程序,使用者只需看著鏡頭30秒,程序會通過鏡頭偵測身體表徵的指標,由AI推算出包括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在內的15項身體指標,並進行預警。

「只需一台智能手機,長者就能每天在家進行基礎檢查。」產品研發者黃君朗說。

此外,香港初創公司研發的AI便攜檢測設備,利用便攜式電阻抗斷層成像系統,可對人體器官進行無創健康檢測。

該產品運營總監黃仲申介紹,使用者只需將一條檢測帶佩戴在對應器官位置,僅需幾分鐘,就能通過人體的生物信號生成相應檢測結果和醫學報告,協助診斷篩查肝、肺、腎等疾病。

科技讓老年生活更有尊嚴

香港作為人均壽命最長的城市之一,長者人口不斷增加。特區政府預計到2043年,65歲或以上的長者佔香港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三分之一。

在展會的智能護理床體驗區,當體驗者躺下,床墊內的數個微傳感器開始工作,大屏幕實時顯示呼吸、心率等數據,並及時發出語音提示。

「這款床解決了臥床不起老人『翻身難』的問題。」英國工程師史蒂芬介紹,床墊左右起伏,就完成了一次翻身。此外,它還能預設老人翻身的時間、頻率、角度,減輕照護人員的負擔。

這場為期3天的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雖已落幕,但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仍在不斷深入。當智能輪椅開發者推著產品離開時,筆者注意到,這架輪椅還特意保留了手動推行模式。「我們給科技裝了『緩衝鍵』。」工程師徐子峰說,「真正的『適老化』,是讓老人自己選擇要不要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