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秋遊金陵  寒露

流動的民間藝術

來南京第一天,地鐵上正播放南京雲錦專題片。我十多年前就知道南京雲錦藝術,不過,對其只認識一鱗半爪。掃了幾眼紀錄片,才明白南京雲錦的製造,是多麼艱難。還未看完,地鐵到站,我和母親匆匆走出,但我對這門古老而複雜的技術,頓時來了興趣。

 一天後,探訪南京博物院。它在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主樓前廳的柱子抹了鮮紅欲滴的油漆,屋頂則塗有紅綠相間的色塊。主樓是江蘇歷史展館,我們看了唐三彩,看了金縷玉衣。

副樓與主樓由一條過道相連。樓內有特展館、民國館、非遺館。在特展館欣賞了明清才女藝術,在民國館體驗了「夜幕下的大上海」,就轉進非遺館了。母親說累,坐在外面休息。

非遺館面積不大,燈火通明,剛從地下民國館走出的我,走進這個布滿黃色燈光的地方,頓覺神清氣爽。牆壁上掛着一塊塊展板,展板上印有介紹江蘇非遺的文字和圖片。介紹南京雲錦的也有,文字不多。

非遺館裏還有一些小店舖,售賣工藝品。每個櫃檯後面,都坐着一位攤主,他們,正手持小工具,專心致志地製作小物件。這些攤主大多是中年人,但其中有一位年輕的小姑娘。我走近她,她沒有抬頭。她左手握着一個小小的臉譜,右手穩持小刷子,正給臉譜上色。她全神貫注地把刷子伸進調料盤,蘸好調料,然後認認真真地把原料刷到臉譜上。這臉譜顯然不是用來戴的,而是用來看的。我沒有打擾她,轉身走開。

身後有人在談話,循聲而望,是另一位攤主和一位顧客在談天。攤主介紹產品,顧客則仔細聆聽,還不時諮詢幾個問題。剛進門便見到了這位攤主,那時,他坐在櫃檯前,舉起剪刀,為絨花剪邊。絨花製作技術是江蘇省「非遺」之一,如今,這項凝結了眾多手藝人心血的藝術,時常在古裝劇中出現,也因此被許多人所知。我看看櫃檯上小巧玲瓏的各色「花朵」,想挑一支回家,又擔心手頭吃緊。

離大門最近的攤點,正售賣皮影。有位女子一心一意為皮影裁剪、塗色。她那個位置,可能是館裏人流最多的地方,但她目不轉睛,不為人聲所干擾。(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