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耀華」中國國家博物館精品展,日前閉幕,筆者趕在展期尾聲,擇個非假日,遊人較少時,去慢慢的、仔細地欣賞這些兩、三千年前的國之重器。展覽除了展出的青銅器之外,還闡述了商周時代的燦爛文化,它仍深深地影響着三千年後的今日中華。
展品中,有名為「六年琱生簋」、「師酉簋」等國之重器。文字介紹說「簋」乃食器。即用作盛載食物的器具,「簋」,粵音讀如「鬼」,粵語「食九大簋」,就是指以此作為食具的盛宴。商周時代,生產力低下,平民百姓,吃飽穿暖,已絕不容易,且用具只能用陶器,青銅器是貴族專用,九乃極陽至大之數,故有九個大簋的食物可吃,在商周時代,實為極之隆重的盛宴。又從側面看到,粵語是多麼古老的語言啊。
除了食器,兵器也是青銅器重要的器物,展覽品也不乏兵器,戈是其中一種,是商周時代的常用兵器,看那些兩、三千年前的戈,鏽跡斑斑,早已沒了殺傷力,不容於現代戰爭,成為博物館的展品,但它的名字,卻仍是戰爭的代名詞,成語「枕戈待旦」、「金戈鐵馬」就是形容戰爭的詞彙,以至描述人們動粗打架,或兩國交兵,就以「大動干戈」來形容,可見青銅文化的影響深遠,至於今日。
今天,稱從事貿易、買賣的人士為商人,是眾所周知的常識,可是,在三千多年前,卻是對商朝國人的稱謂。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商朝國人,成了遺民,大多數商朝遺民失去土地,更被周人歧視,他們沒法靠土地維生,便只有上路,當起周人不願為之的買賣、運輸業務。三千年前的中原大地,居民點以外,就是大片杳無人煙的野地,商人長途跋涉,曝露荒野,是既艱辛又危險的工作,一般民眾都不願以此為業,只有那些商朝遺民,即商人,才不得已而為之,「商人」一詞,自此便成為從事買賣生意人士的稱謂,並流傳至今,亦必將傳之後世。
中國歷史,綿延五千年,可是,有明確紀年的歷史,只是始於青銅時代,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距今二千八百多年,而三千多年前的商末周初,是仍未有確切年份的年代,但從甲骨文及精美的青銅器中,我們仍可以得知,商代是一個有高度文明的奴隸制國家,隨着現代科技的應用於考古,商周時代的文化瑰寶,必將越來越多的展露於今世,而更遠古夏朝的神秘面紗,也必將為今之科技,慢慢掀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