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窮得開朗」的信仰——與孩子共讀《佐賀的超級阿嬤》  思正

 之所以讀這本書,是緣於同名電影。上網買到書後,內子有意無意地說起昭廣偷橘子的故事,兒子的好奇心被激發了,於是翻開來讀。等他讀完之後,我也情不自禁地翻開來讀。果如所料,超級阿嬤的故事看起來超有趣味,且很勵志!

 這本書主要是講昭廣自小父親早逝,母親在廣島開酒館,因無暇照顧他,便將他託付給鄉下阿嬤照顧的事。昭廣的人生可以說是被他母親在背後推了一把而改變的,然而在與阿嬤相依為命的生活中,他對幸福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書中附有《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主要是宣講阿嬤的人生哲學。兩本書在內容上雖然有所重複,但是視角不同。前者採用兒童視角,較有趣味;後者採用成人視角,較為充實,可以參照閱讀。

 意外的是,兒子讀完之後,居然羨慕超級阿嬤家有一個「超級市場」,原來那是一條河流。阿嬤在河面上架一根木棒,用來攔截漂流物。截獲的樹枝、木片曬乾後可以當柴來燒,開叉的蘿蔔切成小塊,畸形的小黃瓜切絲用鹽醃醃,味道也一樣好。抓到鰲蝦,美其名曰「龍蝦」。待到盂蘭盆節,還會迎來「美食盛會」。其實,兒子是年少不知窮滋味,純粹覺得那樣好玩。好在超級阿嬤的樂觀精神,他倒是讀出來了。

 樂觀主要取決於心態,而不是金錢。超級阿嬤自詡世世代代都是窮人,但她「窮得開朗」,甚至大讚「貧窮真好」,因為窮人穿髒衣服,淋雨、摔跤也無所謂;而有錢人要吃好的,要去旅行,活得忙又辛苦。無疑,這是自我安慰,但是活在那個貧窮時代,阿嬤不能改變環境,唯有改變心境。而她總是言傳身教,讓昭廣體悟到樂觀重在內心感覺,而非物質。只要樂觀看待一切,享受當下,就能活得輕鬆自在,而這就是昭廣長大後所理解的幸福。故此,阿嬤教昭廣要有禮貌地向別人問好,因為「笑容是寶」。有了樂觀的心,自然也就有了燦爛的臉。真正的樂觀應該是由內至外,貫穿整個生命。

 眾所周知,樂觀讓人學會堅強,一切逆境容易迎刃而解。身為清潔工的阿嬤,憑著樂觀,獨自撫養七個孩子,熬過艱難的戰後重建年代。樂觀也能讓人學會知足,所缺失的可能會以別的形式得到補償。正如昭廣,一開始想學劍道、柔道,可惜沒有錢買裝備,阿嬤就說不如跑步,因為馬路免費。昭廣信以為真,將跑步磨煉成一技之長,最後在運動會上大展身手。反觀當下,孩子生活優裕,要啥有啥,然而豐富的物質背後是精神的貧瘠。平時嘗慣了甜,一旦吃苦,就會怨天尤人。對於所擁有的,不懂珍惜,不懂感恩。一旦要求做點事情,卻又討價還價,缺少擔當精神。而父母對孩子未來前途的焦慮,也在無形中化成一股逼迫力量。現今孩子生在福中,卻不快樂,這是新時代親子關係相愛相殺的隱患所致。

 書中令我感動的是,阿嬤的第七個孩子——小新,三歲時因為意外而成了智障者。阿嬤對他百般照顧,讓他帶著笑容過每一天。在阿嬤的心裡,「一萬個人生下來,總有幾個出故障的。」這也難怪,小偷上門,她會歡迎他方便時再來;乞丐來了,她會送飯糰給他們。她的悲憫之心,是在不幸中長出來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褲子因為漏便而再次弄髒時,兒子也拿這句話來安慰我們,「一萬個人生下來,總有幾個出故障的。」是的,他的嘴唇以前也曾出過故障,他也從未放在心上。可是初為父母之時,我們卻是難以釋懷。當苦難突如其來時,多少人能像超級阿嬤那樣泰然處之呢?生命中總有難以承受之重,尤其在後疫情時代,當命運時不時向我們發起挑戰,我們是否能夠像超級阿嬤一樣,撇下面子,做好自己?

 這本書的文字挺幽默的,阿嬤的快樂語錄讓人讀了忍俊不禁,誰能想到阿嬤學過俳句。書中人物行為偶爾顯得有點滑稽,但又不失真實,令人捧腹。也正是藉助阿嬤的故事,作者後來成了喜劇泰斗。當然,最打動我的還是深埋在人物關係中的溫情,總能戳中內心。賣豆腐的大叔,送蔬果的鄰居,總會施恩,卻又不留痕跡。又如拜老師肚子疼之賜,昭廣嘗到了豪華飯菜,後來才知「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而他在偷看母親的來信後,為了減輕家裡負擔而決定少吃一碗飯時,阿嬤見了,為之感到心疼落淚。總之,能在佈局笑點之餘,深埋幾處淚點,這本書也就生發出一股感人力量。

 最後,我帶兒子看了一遍同名電影,希望超級阿嬤的樂觀精神能深埋在他的內心。樂觀不僅僅體現在人生態度,更體現在人際關係。當一個人真正學會體貼別人,他也就長大了,這也是我對兒子所期望的。當然,過度樂觀恐怕無益於志,也會將行動力消解於無形,但願我們面對人生也能「善戲謔兮,不為虐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