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可思議)小學課外活動對科技教育的推力  羅宇順

 科技教育是各國發展策略重點,本澳學校從小學階段起,已積極建立適合自身的課程及活動,從小栽培學生科技素養,例如編程、機械人、科創或人工智能等……以迎接新一輪科技浪潮。近年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甚至全球性的學科賽事,屢見澳門學生勇奪殊榮,足以證明本澳部分學校科技教育具備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教育也得到巨大支持,正規課程在地方法制基礎上進行更多完善與優化;與此同時,對應的非正規課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課外活動充當著學科領域的重要角色,除了發揮正規課程中知識伸延與技能深化的功能外,也是教育成效的參考指標。部分項目更成為了不少學校的特色項目,被專門重點地獨立開發,對學校發展造成重要影響,所以善用課外活動實踐科技教育,定能提升整體教學效能。

 對於小學教育階段,雖然不同學校對學科開發程度有所不同,但課外活動仍偏向小眾族群,教學內容較多是教師按其小組需要自行設計,未必與正規課程直接關連,不免容易讓學生產生「為比賽而學」的錯覺,使學習思維變得狹窄和僵化。如果能夠把部分已經成熟的課外活動內容,有機地融入正規課程,例如開發成電腦科的校本課程、或在常識與數學課中,安排科技類型專題活動,就能讓學科由「少數」推廣到「多數」,進而達到科普效果,大大增加了知識流動的機會和接觸面積。

 另一方面,由於小學教育專業背景以文科為主,對科技方面知識或有著不足之處,容易忽略為學生邏輯推理或學科素養提供合適的引導或訓練,因而影響教學質量。還有,現實中不少教師以兼任形式參與,降低了教學團隊成員間的投入感,就算學科教學時數增加,甚至總教學時數超過正規課程,也未必見能其具體成效。所以,人力資源比硬件資源更為重要,學校需要從人資的能力與課程目標取得平衡,依照教學能力來預設學習成果,便能減少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無力感,以及避免教師和學生因過高或過低的期待而發生半途效應。

 科技日新月異,教學工作也不應該一成不變,科技教育需要與時俱進,才能滿足社會期待及學生生涯規劃,進而解決現實中各樣問題。靈活的課程設計和務實的人資分配,能讓學校教育發展得更為健康。教學工作除了傳授學科知識外,同時需要維持學習熱情,減少因失望而出現的倦怠。課外活動正是讓學生開懷學習的場所,也是發掘學生能力的良好機會,亦是令學校教育前進的重要推力,均值得同工深思和細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