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老蕭與老羅的友情結晶   樂飛

如同他兩部小提琴協奏曲一樣,蕭斯塔高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的兩部大提琴協奏曲也提獻給一位演奏家——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羅斯卓波維奇一九四三年入讀莫斯科音樂學院研修大提琴,期間曾隨蕭斯塔高維奇研習作曲,自此與這位作曲家成為終生好友。

《降E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Op.107)完成於一九五九年,於當年十月四日在列寧格勒首演,由羅斯卓波維奇擔任主奏,並由Yevgeny Mravinsky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伴奏。一個月後,羅斯卓波維奇聯同作曲家把此協奏曲帶往美國費城,在Eugene Ormandy指揮費城交響樂團伴奏下完成作品的美國首演。此曲剛剛面世,隨即被認定為二十世紀協奏曲中的傑作,且屬大提琴曲目中擁有最艱深技巧的作品。很值得一提的是,羅斯卓波維奇剛接到作者交來的手稿時,僅用四天時間便熟習全曲,且把整部作品銘記於心,可見這位大師琴技及記憶力之利害了。

第一號協奏曲的形式頗不尋常,四個樂章中的後三個為連續演奏,作品似乎由兩部分組成,但第二部分很容易區分出三個獨立樂章,它們自然地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全曲織體緊密,旋律美妙,特別注重表現大提琴主奏的輝煌技巧。

一九六六年,當蕭斯塔高維奇正迎來他的六十歲生日時,他的《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Op.126)亦於九月二十五日在莫斯科舉行首場演出,同樣由羅斯卓波維奇主奏,並由Evgeny Svetlanov指揮USSR Symphony Orchestra負責協奏(另一說由作曲家之子Maxim指揮,樂團資料不詳,應是兩場演出,暫無從考證那場是首演)。作品由三個樂章構成,後兩樂章相連,首尾樂章演奏時間各約十五分鐘,與少於五分鐘的中間樂章形成奇怪的比例。作曲家並無說明作品所屬調性,事實上它的調性並不明顯,全曲充滿現代音樂語彙,卻不難於理解。

誕生時間相隔七年的兩部協奏曲,無論在創作手法及音樂風格上可謂大相徑庭,第一號熱情澎湃,充滿自信,喋喋不休的樂句表現出劍拔弩張的力度和粗獷質感。第二號則幽深而神祕,瀰漫著孤獨感,音樂語言較晦澀。相對來說,第一號樂念清晰,旋律鮮明,顯然更容易欣賞,流行程度也較高。

要找兩部大提琴協奏曲的唱片,當然首選羅斯卓波維奇的錄音,他的演繹向來以音色豐厚、手法凌厲、造句富戲劇性見稱,這種激情洋溢的演奏風格,最配對蕭斯塔高維奇的音樂,他曾多次灌錄這兩部作品,包括以下版本:

第一及第二號協奏曲 - Evgeny Svetlanov指揮USSR Symphony Orchestra,1966年(第一號)及1967年錄音

第一號協奏曲 - Eugene Ormandy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1959

第一號協奏曲 - Gennadi Roshdestvensky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61

第二號協奏曲 - Seiji Ozawa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1975

筆者一向最心儀的版本是Svetlanov指揮蘇聯國立交響樂團的錄音,其中第二號協奏曲為此作的首次灌錄,特具紀念意義。在第一號協奏曲首樂章中,羅斯卓波維奇的琴音堪稱無堅不摧,那股勇往直前的衝勁,把激烈的節奏驅策得淋漓盡致,讓人無比振奮;末樂章那充滿鄉土氣息的舞曲段落,粗獷而帶點嘲諷意味,表現無拘無束;作品結束時那幾下定音鼓強奏,更教人血脈賁張。對比起來,他和Ormandy指揮費城交響樂團合作的美國首演錄音則較為失色了。

第二號協奏曲除了Svetlanov的錄音,還有另一好選擇,小澤征爾帶領波士頓交響樂團的版本各方面表現完美,可說演、錄俱優。羅斯卓波維奇這時期的演繹仍不脫強悍本色,但手法漸趨溫文內斂,也展現較多人性化情感魅力。第一樂章中段大鼓和大提琴的對話、第二樂章的高潮、第三樂章開始時的宣示式音形,均演奏得別具震懾力而發人深省,在高質素錄音配合下,效果更相得益彰。

很大程度上,尤其在展現大提琴技巧的角度上,這兩部協奏曲是專為羅斯卓波維奇而寫的,作品的誕生亦建基於朋友長期相互理解的基礎上。羅斯卓波維奇以清晰的思維、豐富飽滿的音色對作品進行完美解讀,準確地掌握了作曲家的風格及意圖,從而表達出音樂的核心精神。近日重溫這幾張唱片,我進一步驗證音樂作品與演繹相輔相成的關係,也充份體會到這對老朋友的珍貴情誼。羅斯卓波維奇二零零七年逝世後葬於莫斯科新聖女公墓,與蕭斯塔高維奇成為隣居,老羅在天堂和老蕭打過招呼後,一定會在音樂上繼續緊密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