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毯上彩虹跨越千年

 【新華社昆明十一月二十六日電】(記者孟佳、趙珮然)晌午時份,屋裡的木柴燒得噼啪作響,火塘上烤著洋芋和雞蛋,電飯煲裡的飯已散發出陣陣香氣。

 室外庭院中,李玉花和親友一起紡織著獨龍毯。雙手時上時下,反覆推拉,繽紛斑斕的棉線被編織成彩色布匹,彷彿一道道彩虹從她們手中飛瀉而下。獨龍毯上日漸豐富的顏色,正是獨龍族跨越千年的印記。

 獨龍江峽谷屏風九疊,滔滔江水如野馬奔騰隔開兩岸。從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出發,沿著依山而建的公路驅車四十分鐘左右,就到了獨龍江鄉迪政當村。這裡就是獨龍族婦女李玉花的家。「路沒通的時候,我們很少從深山裡出去。」她說。

 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初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獨龍族曾經長期與世隔絕,貧困現象突出。那時,獨龍江鄉每年有半年左右大雪封山,少數獨龍族群眾還「穴居」在山洞裡,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

 由於物資貧乏,獨龍毯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物品,結實耐磨、使用方便,晝可為衣、夜可做被。「從小就看著媽媽織布,那時她織一塊毯子要用很多個月。」李玉花陷入回憶,講述起小時候的情景。

 傳統獨龍毯由婦女手工織成,原材料是山上野生的麻。「去山上劈麻很費體力,一般都是男人去做。」李玉花說,劈下後晾曬十餘天,再上山扛回來,用手撕成條,反覆揉搓繞成線。

 若想給麻線染色很有難度,需要採集多種植物的液體調製染料,染出的顏色也十分有限。在李玉花的記憶裡,小時候的獨龍毯顏色單調,並不美觀。

 由於手工製成的麻線比較粗糙,經常卡在腰機上,紡織起來非常困難。村裡的老人習慣在雨雪天織布,這樣才能讓麻線保持濕潤,處於相對柔軟的狀態。

 「下雨下雪的時候很冷的,老一輩的人織布很辛苦。」李玉花說,「我們年輕人趕上了好時候,路修通了之後,日子就好過多了。」

 二0一四年四月十日,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全線貫通,獨龍江鄉半年大雪封山的歷史結束了,獨龍族群眾走出去的路暢通了。

 以前沒有路,迪政當村村民只得步行到鄉鎮,至少花費一天時間,現在開車僅需個把小時。通路後,李玉花和親友們常常到鄉鎮裡購買生活用品,還能買到彩色的棉毛線,獨龍毯上的顏色逐漸豐富起來。

 看著自己親手織出的「彩虹布」,李玉花眼中寫滿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從小就喜歡彩虹的顏色,現在終於可以把彩虹穿在身上了。」她說,買來的棉毛線不僅色彩豔麗還柔軟細膩,穿在身上既美觀又舒適。織布的時間也不再受制於天氣,她一有空閒就會與三五好友一起聊天織布,一周左右就能織好一塊獨龍毯。

 隨著公路的開通,獨龍江鄉的發展之路就此開啟。二0一八年,獨龍江鄉六個行政村整體脫貧,獨龍族擺脫千年貧困,現代產業取代了刀耕火種,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獨龍江鄉還成為雲南首批通5G網絡的鄉鎮。

 如今,網購已成為李玉花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網上售賣的線樣式更多、顏色更豐富,她設計的「彩虹布」愈發新穎時尚了起來。曾經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獨龍毯已成為她的收入來源之一。「賣給遊客能賣六七百塊錢!」她說。

 不僅如此,李玉花家還添置了不少電器,「電餅鐺使用方便,烙出的餅又圓又薄,我們都愛吃。」她樂此不疲地介紹著自己的網購「戰利品」。

 脫貧後,李玉花不再發愁吃飽穿暖的問題,可供選擇的服飾越來越多,但她對獨龍毯的感情卻始終未變。「我用獨龍毯做了揹包、圍巾、帽子,有很多人喜歡我的創意。」她還打算通過網絡出售自己的作品,「希望以後有更多的人把我們獨龍族的『彩虹布』穿戴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