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抗逆力與幸福感  思正

 一月二十九日,一名十四歲女學生懷疑在住所內留下遺書,然後打開房間窗花,一躍而下。去年十二月三日,一名十五歲女學生疑因學業問題與家人爭論,懷疑因一時想不開,而從住所樓台跳下。同月十一日,一名十六歲男學生懷疑與家人發生口角,從住所廚房花籠缺口縱身躍下。兩個月內,本澳三個中學生先後墮樓身亡,令人聽了不免為之痛心!

 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在頗優越的社會環境,這些孩子到底遇到了甚麼坎,為何要選擇一條不歸路呢?我為此感到困惑不解。然而,悲劇的背後注定是一片深淵,再往下看,是無法揭開的隱私,我們已然難以深究。對於輕生,相信誰都不願見到。然而,輕生者卻以最決絕的一跳,將絕望留給自己,將悲痛留給家人,最後落個兩敗俱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輕生者能再冷靜點,再理性點,或許結局就會完全不同。可是,歷史終究是無法推倒重來,除了痛定思痛,我們仍然是要往前看,往前走。

 二零一八年,本澳學生參與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組織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結果出來,在參與的七十九個國家及經濟體中,本澳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項素養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名列第三。這個成績確實是令人驚喜的,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學生的幸福感指數偏低。具體而言,這幸福感可劃分為三大要素,包括學生對學業的焦慮、校園支援及家庭關係。無疑,除了學業,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每個學生都生活在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中,如何定位自我角色,如何面對人生挫敗,這都是值得深思的。

 從一月底街總公佈的「澳門居民精神健康現況」調查結果看,逾兩成六受訪學生在過去三個月曾「想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整體受訪者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工作和學業」,其次才是「經濟」、「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和「新冠疫情」。確實,在求學的道路上,每個學生都要面對學業壓力,無論是優秀生,亦或是後進生。學業壓力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作業、成績、活動、比賽等等,或多或少都有壓力的影子。然而很多時候,學業壓力無法逃避,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坦然面對,藉此提升抗逆能力,這樣才能經得起未來命運的「降維打擊」。抗逆能力並非先天就有,而是需要後天磨練。成長,注定是要摸爬滾打。

 還記得上個月,在給高三學生做模擬面試時,我也問過一位女生對幸福感的看法。她認為澳門學生還是要適當有壓力感才行,特別是到內地就讀大學的同學,將來要面對的競爭壓力更大。她的回答委實出乎我的意料,但是說的也是實情。相比內地,本澳沒有升中試、會考,升學壓力也不大,且又推行多元評核制度,學業焦慮確實並非單一原因可以說清。客觀來說,澳門生保送到內地大學就讀,實力差距很快就會轉成壓力,如無抗逆能力,如何承受得住?故此,對於孩子,家長或老師有必要在中學期間就給他們打一劑預防針,引導他們放長眼光,增強抗壓能力,日後才能從容應對逆境。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總有個別孩子承受不住壓力。這就需要家校合作,為其減壓。過去,本澳不少家長無暇管教孩子,將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如今,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所重視,但學業問題不可避免地成為兩代人的衝突源頭。一個學生曾說,縱然每次考很高分,母親還是變本加厲,要她下次爭取考更高分。她在小學參加補習社,尚可保持名列前茅,可是到了中學,成績下滑。尤其是在遭遇失戀的打擊後,她選擇了離家出走,以此逃避家庭的束縛。如今冷靜下來,她說將來有了孩子,絕對不會像她母親一樣,在學習上給孩子不斷施壓。確實,每個孩子的天賦各有不同,家長都希望他們將來成龍,可是有的生來也許就是一條長著鰭的魚,強要他飛,只會令雙方都痛苦。成長是急不來的,它需要守望與等候,更需要彼此的尊重與寬容。

 對於學生成績,教師應該是最操心的了。個人業績不能落伍,但這往往決定於教師功底與學生班底。優質教學應從精心備課起步,走向高效課堂,合理佈置作業,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若是教師一味追求分數排名,上課只是單向灌輸,作業無端加碼,成績一旦沒有考好,就將責任推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只會異化。李峻一先生有句話說得好,「別急著把孩子們變成完美的螺絲,他們還很脆弱。你原本想敲走它的稜角,但一下用力過猛,就會錯手把他們打成廢鐵。」其實,學業成績往往源自內動力,當學生的心理情緒趨向不穩定時,教師也應及時辨別,主動關問,若是未能解決,就應轉介給社工等人跟進輔導。除了引入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也應適當地給教師減負,特別是減少非教學類的雜務,從而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投入教學,關注學生。

 最近,為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成立了「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這是好事。當然,對學生的關注,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形成合力才行。就如當下,本澳社團舉辦眾多比賽、活動,而這無形中給師生造成負擔,但願相關部門能夠予以統籌,減少同類型的比賽。總之,對於學生,從正面培養抗逆能力,從側面提供必要支援,相信他們的幸福感能夠有所提升。生命可貴,但願悲劇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