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從「沙漠女孩」到「紅棗公主」  高尊 潘瑩

 南疆漸入深冬,片片棗園悄然「休眠」,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園林系主任吳翠雲教授卻又忙碌起來。「冬季是棗樹修剪關鍵期,有助於調整樹形,為來年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做準備。」一提到棗園裡的那些事,吳翠雲頓時來了精神。

 「我們農業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田間地頭。」春去秋來三十載,五十二歲的吳翠雲守著粒粒種子,收穫纍纍碩果。二零二零年十一月,這位當地人心中的「紅棗公主」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吳翠雲出生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洛浦縣。一九八六年,她考取塔里木大學,機緣巧合地進入了林果專業。剛入校,校辦農場裡豐收的「金帥」「元帥」蘋果一下子打開了吳翠雲的「水果新世界」。「以前只吃過個頭小的土蘋果,從來不知道蘋果還能這麼好吃。」那是吳翠雲第一次感受到良種和科學種植的魔力。

 四年後她選擇留校,進入閆春雨教授的研究團隊,從事早熟梨新品種選育工作。二零零零年,「新梨七號」問世。與庫爾勒香梨相比,「新梨七號」肉質細膩、個頭大、水分多,老百姓提前一個月就能吃上好梨子。

 二零一一年,吳翠雲「轉戰」紅棗領域,開始了棗種質資源評價和品種選育工作。談及初衷,吳翠雲說:「新疆雖然紅棗種植面積廣,但品種結構單一,我們需要選育出適合新疆產業發展的新品種。」

 育種工作面臨不確定性,需要耐力強,韌性足。「前三年,我們確實走過彎路。」吳翠雲回憶道,「雜交育種棗花小,坐果率低,人工授粉一百個花朵都不見得有十個有果。等到第四年,轉而採用多父本天然授粉的正確路子。」

 優化種植模式、實現省力化栽培、推進生態農業……這些年來,吳翠雲幾乎所有週末和節假日都在果園現場培訓果農,足跡遍佈南疆各地。「二零二零年我們的重點在皮山農場,從學校坐車單程需要七八個小時,所以我向學校申請,週一週五不排課。」目前,吳翠雲團隊已選育出幾個有希望的株系,並開展區域性試驗種植。

 近年新疆紅棗價格走低,產業發展遭遇瓶頸。「這對我們專家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將繼續努力調整品種結構,同時大力推廣優質種植模式,幫助果農節省種植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吳翠雲說。

 「咱有時自己都不捨得吃氨基酸,倒捨得給棗樹用氨基酸肥料。」讓她欣慰的是,果農們已經逐漸意識到科學種植可以為他們生產生活「保駕護航」。「嘗到科學種植的甜頭後,現在他們對培訓的需求特別迫切,總想再多學一點。」說到這個話題,吳翠雲的嘴角總是微微上揚。

 論及未來,「紅棗公主」的心願樸素而堅定。作為育種專家,她希望選育出更多良種,讓果農的日子更加紅火,也讓新疆從「紅棗大區」成為「紅棗強區」;作為人民教師,她希望以個人經歷,激勵更多學生扎根南疆。「不管在哪,只要認真、勤懇、紮實做事,是金子總會發光。」吳翠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