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海上崛起「沃野良田」 張昕怡 張武岳

 現代化的控制大廳裡,一塊偌大的屏幕上,海洋牧場裡成群的魚兒對著攝像機探頭探腦,旁邊實時顯示著養殖水體、魚餌總量、魚總量等養殖參數,漁業從業者們圍在屏幕前,對這些數據和將要達成的交易進行討論。

 這一場景是漁業養殖向智慧化、信息化轉型的生動佐證。「通過海洋牧場這個技術載體,我們希望實現的是養殖數據的『透明』『智慧』和『共享』。」位於山東煙台的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虹說。

 作為一種資源管理型漁業生產方式,海洋牧場因其獨有的技術和規模化養殖效應,為漁業發展賦予了更廣袤的空間。傳統的粗放式捕撈養殖讓位於高質量發展,過去的「海上狩獵」變成「耕海牧漁」。

 「過去,傳統的養殖模式不僅耗費時間,而且人力成本也很高。現在海洋牧場平台上只需四名員工就能完成一千噸成品魚的養殖工作,養殖時間也從過去的三年縮短為一年。」長島弘祥海珍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德剛說。

 漫步在位於煙台市區的漁人碼頭,遠眺便可以望到「耕海一號」海洋牧場,它由三個養殖網箱組合而成,通體白色,直入海底,像一朵盛開在海上的「智能之花」。

 「我們在『耕海一號』配備了智能化養殖網箱,能夠實時採集環境數據、精準投餵餌料、自動清理網箱等,實現智能化生態養殖。」山東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尉岩介紹,今年預計產出成品魚十五萬公斤。

 有了自動投餌技術的加持,在海洋牧場裡成長的魚兒長勢也很好。筆者登上「耕海一號」平台,遊客張先生興奮地向筆者展示他的「戰利品」:僅一個小時左右,他就從網箱中釣到了十四條肥碩的加吉魚。

 除了作為現代化的養殖基地,海洋牧場也在賦予漁業更多內涵。筆者瞭解到,目前很多海洋牧場都採用第一、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運營模式,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開發休閒漁業。

 在黃渤海分界線中點附近的山東長島大欽島海域,「長鯨一號」海洋牧場上配備了十間客房,還有垂釣區域、K歌房及特色餐飲等休閒娛樂設施。此外,平台上備有急救藥品、應急快艇隨時待命,這些貼心舉措都保障遊客玩得開心、玩得放心。

 海洋牧場還照亮了漁業養殖「信息化」的道路。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開發了「九仙雲」海洋漁業數據平台,依託海洋牧場設備上搭載的傳感器,遠程採集海上養殖場裡的裝備、養殖和環境數據。

 李虹對筆者說,基於數據處理及整合能力,平台能將海洋牧場大數據與養殖業主、金融保險機構、政府部門、海洋科研院所等多方共享,輔助實現智慧漁業的智能決策。

 陳德剛說:「正是多種先進的技術,讓海洋牧場有了多重功能,漁民的致富路也通過這座『智慧糧倉』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