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舒伯特的室樂作品   樂飛

除了三部晚期弦樂四重奏,舒伯特也在其生命最後一年寫了《C大調弦樂五重奏》(D.956)(很可能在他離世前一月完成)。此作在樂器組合上頗為獨特──在弦樂四重奏基礎上再加上一具大提琴(一般五重奏是加一具中提琴),很明顯地,舒伯特希望低音部能發出較豐厚的聲音,以反映更多沉鬱的情感。此作結構縝密,各聲部安排巧妙周詳,大提琴聲部尤其表現出複雜多變的和聲效果,很難想像當時深受病痛折磨及經濟困擾的作曲家,能寫出如此冷靜深刻的作品。鋼琴家魯賓斯坦與指揮家伯恩斯坦都曾表示,希望有人能在他們的葬禮上演奏此作的第二樂章(Adagio)。有關D.956的錄音,最推薦Weller Quartet聯同Dietfried Gürtler演奏於一九七零年的版本。

說了這許多舒伯特的室樂作品,都反映出一種陰鬱氣氛及傷感情緒,也該談一些較活潑明快的作品,以展現作曲家輕鬆愉悅的另一面。

先說Arpeggione Sonata(D.821),這部奏鳴曲專為阿佩喬尼琴譜寫,由鋼琴伴奏。Arpeggione這種拉弦樂器可說是結他與大提琴的混合體,由於演奏困難,在兩個世紀前發明後無法流行,只有舒伯特的作品讓人記得這樂器的名字。今天這部奏鳴曲都以大提琴主奏,亦有以中提琴取代的,基於它旋律優美,容易欣賞,故成為頗熱門的大提琴曲目,唱片版本亦很多。不少樂迷會鍾情Mstislav Rostropovich與Benjamin Britten合作於一九六八年的錄音,Rostropovich的演奏很浪漫,錄音亦好極,但個人認為他過分感性的琴音與此作不一定匹配,論風格上的契合,我更愛Pierre Fournier或Maurice Gendron的版本。此外,巴西大提琴家Antonio Meneses在Maria João Pires伴奏下的現場錄音亦值得推薦,Meneses的拉奏在從容中注重力度變化,用情沉穩而意味深長,音色與情感充份融合,讓作品聽來特別精緻、淡雅。Pires的鋼琴緊隨大提琴牽引,毫不搶鏡,兩件樂器非常合拍,達至心領神會的境界。

鋼琴五重奏《鱒魚》(D.667)亦因迷人的旋律及明朗的格調討人喜愛,此作第四樂章為一段主題變奏曲,主題樂句取自作者的藝術歌曲《鱒魚》(Die Forelle,D550)。此作巧妙的作曲手法讓鋼琴與四件弦樂器充份發揮各自美態,其或時而融匯、或相互激化而產生的活潑動感,結合佈滿全曲的美妙樂韻,實在令人迷醉,堪稱室內樂中的精品。

Sviatoslav Richter與Alfred Brendel這兩位鋼琴家,分別聯同Borodin Quartet及Cleveland Quartet合演的兩版《鱒魚》,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演繹風格,同時贏得樂迷讚譽。而個人最喜愛的《鱒魚》,則是鋼琴家Rudolf Serkin聯同Jaime Laredo(Violin)、Philipp Naegele(Viola)、Leslie Parnas(Cello)及Julius Levine(Bass)合作於一九六七年的錄音。Serkin的琴音在鏗鏘中顯得溫潤,起著重要引領作用,各演奏者技藝精湛,風格糅合如出一轍。此片演繹完美,加上高水準錄音,讓我愛不釋手,關於這個《鱒魚》版本,也說點音樂以外的題外話,這唱片很考驗重播器材和聽覺,如你的音響及耳朵「夠班」,除了樂器,你會聽到一種大自然聲音貫穿整個第四樂章,一隻蟋蟀的聲音融合在音樂裡,它可能躲在錄音室隔壁,也像在戶外,因聲音聽來遠遠的(具HiFi述語的空間感),雖然很微弱,但很清楚。如你聽不到,可以「換機」,換了也聽不到?那就關乎你的耳朵,因蟋蟀聲屬高頻,超過某頻段的高頻只有年輕人才感受到。筆者三十多年前初放這CD時可輕易聽到,但如今要豎起耳朵才聽到,只能慨嘆身體機能今不如昔,聽覺已在不知不覺間退化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