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普朗克視音樂如遊戲 樂飛

 普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是難得在音樂會中欣賞到的作品,六月十五日現場欣賞過Lucas & Arthur Jussen Brothers彈奏這部傑作的朋友,應獲得刺激感十足的新穎體驗吧。有感普朗克的著名作品還有不少,故在此分享一些我所喜愛的。

 普朗克的管弦樂作品向來上演率不高,記憶所及,上述雙鋼琴協奏曲在本地屬首演。其實,他那部作於一九四九年的《鋼琴協奏曲》,上演率比《雙鋼琴協奏曲》更高,此作在樂器配置上雖較傳統,靈感與樂念發揮仍是來得天馬行空,肯定是自由技巧結合絕妙靈感的產物。當溫暖抒情的主題由鋼琴娓娓道出時,像散發一點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優雅韻味,然而隨著音樂發展,我們會發現此作毫不遵從傳統協奏曲中主奏與樂隊間的相互法則,獨奏始終沒有達成與樂隊對立的關係,讓人感覺它的三個樂章更像三首獨立的敘事曲。和作於一九三二年的《雙鋼琴協奏曲》一樣,兩者創作手法皆流暢洗練,色彩濃淡相宜,在華麗的光芒中呈現出玲瓏剔透的線條,屬地道法國情調的音樂。

 事實上,協奏曲是最能表現普朗克獨特曲風的曲種,他的室樂表現手法亦頗宜於協奏曲發揮,相信他亦對此種形式情有獨鍾,除以鋼琴主奏的協奏曲,最著名的還包括多部配器奇特的作品,他的《給管風琴、弦樂和定音鼓合奏的協奏曲》與《田園協奏曲》(Concert champetre),便最反映其絢麗多姿、別具一格的創作特色。

 作於一九三八年的G小調協奏曲(給管風琴、弦樂和定音鼓合奏)是部奇妙怪誕的作品,它的樂隊部份全不用管樂器,管樂的功能全都給表現力豐富的管風琴取代,整部作品展現出變幻莫測的色彩,壯麗的管風琴、雄渾的定音鼓配以輕快利落的弦樂,為這部洋溢歡欣氣氛的嬉戲式傑作不斷增添趣味。

 應古鍵琴家蘭多夫絲卡委託作於一九二九年的《田園協奏曲》,絕對是個音樂惡作劇,一種已被現代音樂遺忘的、音量「蚊型」的樂器――古鍵琴,竟被安排與整個管弦樂隊抗衡,這種配置充份顯現出普朗克的大膽多變風格,在其巧妙安排下,此作在平靜的憂鬱中流露出異樣的詩意,很能體現出一種現代都市人的孤獨意味,表面是浮誇與卑微的對照,實質是狂躁不安與麻木不仁的相互映射、踐踏,弦外之音可以是很深刻的。

 介紹的兩套2CD專輯均輯錄了普朗克的著名管弦樂作品,EMI那套由法國指揮家Georges Pretre帶領三大樂團演出,收錄作品包括芭蕾舞曲《母鹿》、《鄉村協奏曲》、《小交響曲》、《法國組曲》、《雙鋼琴協奏曲》等。錄於一九六二年的《雙鋼琴協奏曲》更由作曲家親自鋼琴擔演(聯同Jacques Fevrier),無疑是十分珍貴的錄音,此專輯獲企鵝三星推介。另一DECCA的2CD套裝由不同指揮家與樂團擔演,除《鋼琴協奏曲》、《雙鋼琴協奏曲》、《鄉村協奏曲》與《管風琴協奏曲》外,還包括《榮耀經》、《雙鋼琴奏鳴曲》及一部六重奏(由鋼琴與五件管樂器合奏),其中《榮耀經》由Jesus Lopez-Cobos指揮瑞士羅曼德樂團及合唱團、聯同女高音Sylvia Greenberg合演,是演繹與錄音均十分傑出的版本。

 再推荐一張由鋼琴家Pascal Roge主奏的普朗克室樂作品,除上段那部六重奏外,亦包括分別為單簧管、長笛、雙簧管而作的奏鳴曲各一部,還有一部為鋼琴、雙簧管與巴松管而作的三重奏,這些作品雖短小,但趣味十足,像音樂遊戲,很能反映作曲家淘氣好玩的性格。

 普朗克的作品在本地上演率不高,除雙鋼琴協奏曲外,之前在音樂會中只聽過他的一些室樂作品,他的音樂似乎被忽視。普朗克既是「優雅與赤裸,肉慾與精神,輕鬆與嚴謹,親切與高傲」的化身,其作品就有如音樂遊戲,並隱藏著相關的對立概念和意義,初接觸者或許未能及時洞察這些意圖,但多聽後便知曉這位「頑童作曲家」的擺佈,領略到其音樂中既簡約、又複雜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