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在高原上帶不走的醫療隊 顧玲 李琳海

 時值「五一」國際勞動節,裴志飛帶領的醫療團隊依然奮戰在海拔近四千米的玉樹,對於她們來說,新生命的降臨是最好的節日禮物。

 「有一位病人大出血,血壓下降,心率過速,情況危急!」聽到這樣的消息,醫護人員幾乎是一路小跑到了醫院手術室。節約每一秒鐘,對於病人來說都可能是一次獲得新生的機會。

 四十二歲的裴志飛是北京市西城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二O一七年,作為第二批北京援青專家,裴志飛不遠萬里來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為玉樹州人民醫院婦產科科室建設帶頭人。

 從北京到玉樹,海拔升高了近四千米,裴志飛清楚記得,剛來玉樹時,受高海拔影響,不少援建幹部大把大把的掉頭髮,失眠、心慌氣短更是家常便飯,來玉樹的第一個月,裴志飛瘦了整整十斤。

 「產科是高危科室,被稱為『二十四小時的ICU』,我們一救治就是兩條命,大家的神經每天都緊繃著。」裴志飛說。

 位於三江之源的玉樹州轄一市五縣,這裡山高路遠,牧民居住分散,由於牧民保健意識相對落後,以前很多牧區的孕婦會選擇在家裡分娩,情況危急時,家人才選擇帶著孕產婦到醫院。

 「我們就成了牧民孕產婦生命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和內地不同的是,來我們醫院救治的孕產婦,危重病人佔三成以上,很多責任都壓在醫護人員身上。」她說。

 二十九歲的牧民才文代吉來自玉樹州結古鎮,由於胎盤前置,出血多,前幾日她來醫院時,生命一度陷入危急。裴志飛說,這樣的病人她們收治了很多,很多都是夜間分娩,她和團隊經常工作到天亮。

 誰能想到,二OO七年時該醫院只有十五個病床,到二O一八年該院病床增加到六十四張,去年分娩量達二千多人。在裴志飛的帶領下,醫院開展產科新技術八項,婦科新項目十四項,現在該醫院還成立了玉樹州宮頸疾病診療中心,婦產科醫護人員達三十三人,其中二十六人為藏族。

 為了在高原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在二O一八年援青一年期滿後,裴志飛主動申請再延長一年。

 「我現在最迫切的任務是提升科室醫護人員的診療水平,玉樹災後重建,當地基礎設施跨越發展二十年,有了先進的診療設備後,我們更要儘快提升軟實力。」裴志飛說,像新生兒復蘇、孕婦子癇等孕產婦的危重症以及常見的婦科疾病,現在病人不需要轉院在玉樹就能解決,四川石渠和西藏昌都的很多病人也會來該醫院看病。

 在團隊的努力下,二O一八年該醫院的孕產婦死亡率從0.126%降至0%,新生兒窒息率由原來20.56%降至10.25%。經過她手把手指導,當地的醫生白瑪求措已成為醫院婦產科的骨幹。

 「她把很多精湛的技術從北京帶到了高原玉樹,我們受益很多,工作時裴醫生忘我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白瑪求措說。

 裴志飛有個習慣,每次做手術時,她的兜裡經常備著巧克力。有一次經過一夜的手術後,她累得癱倒在地,打開一瓶葡萄糖直接喝了下去。「婦產科就是技術加體力活,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必須付出百倍的努力。」

 病人家屬為裴志飛送來的錦旗上寫著「彰顯高尚醫德,創造生命奇跡」,也許這句話是對她們工作的最高嘉獎。

 在玉樹的近兩年時間,裴志飛感覺最對不起的就是上初中的女兒。今年七月,裴志飛將結束任期回到北京。

 「忘不了高原的大山大川,忘不了牧民清澈的眼睛。我們在帶來醫療技術的同時也在接受三江源的萬物洗禮--幫助他人,永遠珍愛生命。」裴志飛這樣描述她的高原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