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褲瑤文化有待傳承

 【香港中通社廣西河池二月二十二日電】(特約記者 莊桂林)「我跟我老婆是通過網戀走到一起的!」廣西河池市南丹縣白褲瑤小夥子何文兵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網戀對於中國的年輕人來說大多并不稀奇,但對於不與外族通婚、婚姻形態非常封閉的白褲瑤來說,何文兵的婚姻無疑是前衛的。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因成年男子常年著白褲而得名,總人口約五萬人,主要聚居在南丹縣境內。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何文兵一家原住在南丹縣裡湖瑤族鄉懂甲村戈立屯。那里地處大石山區,自然環境惡劣、生態脆弱、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南丹境內四點七萬白褲瑤人口中,二萬二千五百九十三人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百分之四十八。

 二0一七年五月,為解決白褲瑤貧困民眾持續發展等問題,南丹縣投入十三點七億元人民幣,實施了「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旅遊開發項目,設置三個白褲瑤貧困移民安置點,安置一點三十五萬人。裡湖王尚安置點安置了包括何文兵在內的一千二百二十七戶六千四百八十九人。

 「以前住泥巴房,四面透風,雨天漏雨。」何文兵說,搬遷後住的是小洋房,共一百六十平方米,樓上住人,樓下大廳開便利店。二00八年開始,為了給家里減輕生活負擔,何文兵初中畢業後即前往廣東、浙江等地打工,他做過計件工,也做過群眾演員,在一家廣告公司打工時,學會了攝像及剪輯等技術。時尚的何文兵返鄉後,成了一名「觸網」的白褲瑤新派青年。何文兵在自家的便利店里設置了電子商務服務點,通過電商銷售家鄉的土雞、黑山羊、黑豬及野生蜂蜜等特色農產品,每個月盈利三千元左右。他經營的電商還帶動了十八戶白褲瑤同胞脫貧。

 富起來的何文兵在二0一八年末買了一輛九萬多元人民幣的轎車。「我現在生活好過了,但卻越來越擔心,搬遷後的白褲瑤同胞會在日後的新生活中丟失自己的民族文化。」何文兵說。

 何文兵說,搬遷後,白褲瑤的喪葬文化、婚俗文化將面臨丟失的危險。白褲瑤人婚禮上要擺長席宴,老人過世後,要埋在房前屋後,待擇到吉日後才出殯。這些習俗,都將因場地原因而無法進行。

 「我快樂地去擁抱新的生活,但同時也非常痛苦地去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何文兵說,他正在嘗試用鏡頭去記錄白褲瑤文化,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去觀察和拍攝搬遷後白褲瑤文化的變遷。「所拍攝的素材,將成為我的紀錄片珍貴的素材,我將用第一人稱記錄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生活變遷。」

 何文兵表示,自己內心非常矛盾,做商業推廣時,非常希望把白褲瑤文化融入其中,但又擔心過於商業化的生活,會泯滅原汁原味的白褲瑤文化。

 長期從事白褲瑤文化保護的裡湖瑤族鄉文化站管理員何光斌表示,身為白褲瑤的一員,他自己也擔心搬遷後白褲瑤的文化會加速丟失。他說,白褲瑤的民族傳統雖然經過幾百年的社會變遷和歷史滄桑,其內核至今仍然比較好地得到保護,根源在於白褲瑤的強烈民族認同意識、傳統倫理規範的繼承,傳統信仰、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思想的維繫等。白褲瑤的民族認同意識主要是表現在傳統服飾文化、農耕文化和居住文化的維繫。當大批白褲瑤同胞搬出大山,告別傳統農耕文化和居住文化,白褲瑤的民族傳統文化很難維繫。

 何光斌說,白褲瑤的農耕文化特點非常鮮明,每年新米歸倉,白褲瑤同胞會舉行吃新米儀式。每家每戶在房前都建有糧倉,倉上存糧倉下備棺,白褲瑤人對生與死的準備和諧而統一。搬遷後,白褲瑤同胞將成為產業工人或從事旅遊業,從此與農業生產再無聯繫,白褲瑤的農耕文化將如何傳承?◇